中国内地第一个符合爱豆这个概念的还是超女李宇春,近些年男团女团一批一批的出,走的最成功的偶像团体还是要数TFBOYS,但他们的发展模式与爱豆大相径庭。
迎着互联网风口走红,虽然TFBOYS早期3人也都是练习生,但主打的还是“养成系”概念。
红了以后更倾向于多栖发展,王俊凯《天坑鹰猎》《解忧杂货铺》等知名IP,王源古装大男主剧《大主宰》,易烊千玺《少年的你》金像双提,主业“唱跳”似乎被搁置到了一边。
现在更是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各自发展,很少合体。
最红的偶像团体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其他一些半红不红、临时成团的偶像团体了。
“爱豆”在国内同样成为了一个土洋结合的集成品,在内地,这个概念慢慢模糊,最终约等于了“明星”。
03 一个爱豆的诞生需要几步?
爱豆这个职业在其发源地韩国绝不是横空出世的一个莫名其妙的事物,其背后有着高度发达的娱乐业和成熟的练习生训练机制为其背书。
以韩国三大社之一的SM公司为例,李秀满提出了“观看的音乐”这个概念,旨在建立一个类似于制作业的专业化爱豆生产系统:策划→挖掘→训练→制作→经纪一条龙全方位培养计划。
说白了,就是流水线生产爱豆。
这个流水线的基础就是长期训练的练习生制度,在这里,实力是硬通货。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软实力方面的培训,比如艺能(综艺感)培训、外语培训、人设打造、表演课、音乐创作培训等等,简直就是个综合素质培养学校。
不仅技能是量身定做,甚至长相也可以流水线生产。
韩剧《制作人》里面说的,“还报什么补习班,把孩子往造星公司一送,出来啥都会了”,绝不是空穴来风。
根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调查结果,练习生每人每月平均支出为148万韩元(折合人民币8602元)。
以这为标准,企划社每年对每位练习生的投资金额将达到10万多人民币。
那一个团呢?整个公司庞大的爱豆预备生呢?
而产业化的文化生产比起个人创意,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集体创意。
这个机制不仅保全了练习生的质量,更加减少了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大概率的保全了爱豆的寿命,因此任何突发状况都被视为危险因素。
所以我们看到了练习八年、出道三个星期因为一个突发行为而被炒鱿鱼的鼓手爱豆……
插播一句,这位混血爱豆victor,因在舞台上突然激动、折断鼓槌而被炒,目前转行youtuber,还不敢告诉妈妈,楚楚可怜……
因为前期的高投资注入,后续要通过多年的艺人活动来收益回本,如果艺人凉了,就代表前期投资打水漂了。
这不仅是sm的发展策略,更是整个韩国爱豆产业的发展策略。
而这些在国内似乎都很难复制。
04 我们为何造不出一个本土爱豆?
国内的爱豆行业发展困难重重,跟国内的娱乐环境现状息息相关。
国内娱乐业正在以一个野蛮生长的姿态迅速成长,一个上升期的行业最不缺乏的就是机会。
首先,机会多但是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练习生、爱豆毁约成为家常便饭。
就拿在我们早期“在韩务工”的爱豆来说,很多都经历了在韩国成名然后毁约回国发展的这个路径,比如韩庚和三名EXO归国四子。
然而这对韩国的练习生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先不说有没有公司肯付巨额违约金为其解约,就算有也很大概率上会导致跟老东家撕破脸皮的难堪局面。
这个信用破坏不仅是金钱上面的,更是要付出很高的人情代价。
09-11 来源:未知
11-18 来源:未知
01-14 来源:网络整理
01-28 来源:网络整理
04-05 来源:凤凰娱乐
05-12 来源:未知
05-14 来源:未知
08-05 来源:未知
08-10 来源:未知
10-1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