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星座的两大玩家及其亮点和难点(2)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产业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加拿大北方天空研究公司(NSR)在2018年9月推出了一份报告,其中重点讨论了一网星座的经营。报告提出了“一网公司能越过死亡谷吗?”这个问题。所谓死亡谷,是创业企业在获得正向现金流之前的一段盈亏曲线。一般来说,死亡谷的谷底会出现在产品研发成功的时刻。对一网公司来说,应该是出现在星座部署完成,以及终端全球铺货完成的时刻。现在的一网公司处在星座部署早期,盈亏曲线正在继续向负值方向下滑。

虽然这种情况对创业公司是正常的,但考虑到一网公司在新一代低轨道通信星座中的领先地位和示范效应,如果它不能成功越过死亡谷,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一个技术上没问题的企业如何越过死亡谷?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多筹备点钱。

NSR报告中关于OneWeb死亡谷的图示


NSR曾经对一网星座的资本性支出(CAPEX)进行过测算,结论是30亿美元。但是在最新发布的《卫星星座关键评估报告》中,这个数字上调到了50亿美元。此前,NSR甚至发布过一份报告,讨论了一网星座CAPEX达到60亿美元的可能性。在这种设想下,一网星座到2027年都无法实现盈亏平衡。

NGEO星座和HTS星座投资回报率比较


与此同时,一网星座还面临着其他风险。按照一网的规划,正式进入批产和发射阶段后,单星出厂周期降低到了21天。作为小卫星,一旦发生发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发射计划推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大批卫星。而且,一网星座高度依赖俄罗斯运载火箭,也为自己带来了政治风险。考虑到一网卫星的寿命为7~10年,一旦发生部署进度的延误,补网发射的需求就更高。

因此,按照上述预测,维勒已经筹集到的17亿美元是远远不够用的。相信维勒会在星座部署到一定程度后,再次开展大规模融资。但,值得期待的是,NSR认为,一旦进入运营,一网星座的盈利能力还是很乐观的,在2027~2028年间就可以达到盈亏平衡。

生态先行的后发优势

一网星座最大的竞争对手当然是马斯克的星链。那么最终,低轨星座的这两大玩家,谁将更胜一筹?

从商业模式来看,星链和一网看似基本相同,但实际上差异极大。

首先说相同点。这两个星座都打算通过研制大量低成本小型基站,把诸多小型商户甚至个人住宅变成分销商,用这些小型基站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宽带上网服务。网络架构与中国人正在享用的移动宽带基本相同,唯一区别就是把骨干网从地下光缆变成了天上的星座。

OneWeb官网上对各类应用的畅想


但如果仔细考察一网星座和星链星座的商业模式的细节,就会发现它们有着天壤之别,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格里格·维勒和伊隆·马斯克这两位业界领袖的性格差异。

一网星座一开始就把尽量多的合作对象拉进框架内,承担从卫星制造到最终客户运营的各项分工。这样一来,在前期的技术协调、质量控制乃至成本控制上会面临相当大的难度。最近,维勒和维珍银河的布兰森就因为发射服务问题发生了不快和争执。维勒指责布兰森的维珍轨道公司发射服务报价太高,取消了合同。这类协调性问题在今后可能还会不断发生。不过,一旦系统部署到位,就会得到国际移动卫星公司、各合作电信运营商和零售商的支持,不需要太担心运营、渠道和回款等经营性问题。

星链星座则倾向于在企业内部解决一切问题,卫星的制造、发射,终端制造和业务运营都依靠自己。这在卫星研制和星座部署、系统阶段有比较大的优势,不受控的因素比较少。因此,星链在入轨卫星数量上轻易超过一网星座,并且有可能率先完成星座部署,也是有可能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作为运营商的太空探索服务公司与任何其他企业签署分销合同,甚至没有听到这家企业解释过自己的市场战略。按照马斯克的决策习惯,他至少会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营销和运营。但是在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市场准入和本地化问题。这就明显落在了维勒的后面。“钢铁侠”虽然声名显赫,但开拓国外电信市场能不能所向披靡?相比之下,一网的营销优势相当明显。


OneWeb卫星工厂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