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星座的两大玩家及其亮点和难点

低轨道宽带互联网接入星座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末,伴随铱星、全球星等低轨语音通信星座的兴起,业界相继提出了多个中低轨道互联网接入星座的概念。其中包括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提出的Teledesic星座、法国阿尔卡特公司提出的“天桥”星座。但由于铱星系统早期运营失败,加之互联网产业遭遇第一次低谷,这些接入星座设想全都停留在纸面上,而没有付诸实施。但在那一轮浪潮中,业界已经对星座结构、频率分配、接入方式、干扰、信号衰减、资费等问题做了相当详细的研究。鉴于此,今天的低轨道宽带星座可以被认为在这些技术基础上的第二次产业浪潮。而一网星座正是“天桥”概念的直接继承者。

航天界在这一轮浪潮中提出了多个低轨星座计划,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和维勒的“一网(OneWeb)”。这不仅是因为这两个星座的发起人拥有极高的人气,还在于他们都已发射了业务卫星,进入发射部署技术测试阶段。因此,这两个星座的发展,可以被认为具有产业风向标的意义。在此,笔者就“一网”星座的亮点和难点,进行一些分析。

“一网”星座的亮点

1 维勒的创业历程

维勒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研发了一种电脑散热器,后来把公司卖了一亿多美元,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对全球星座的兴趣由来已久。维勒长期深耕第三世界国家通信市场,曾经在非洲搞过光缆工程,甚至亲手参加挖沟的工作。正是这一经历使他意识到,只有光缆是不够的,必须靠卫星来把全世界连接在一起。在一网星座之前,他就发起了O3b星座,目前在轨运行顺利。随后他又盯上了低轨星座,法国阿尔卡特公司进入他的视线。

OneWeb创始人 格里格·维勒


由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天桥”星座受到铱星破产的影响,失去了投资人的支持而下马,但系统设计和频率申请工作已经完成。维勒收购了这部分资产,并组建了一网公司,也延续了“天桥”的理念,其中主要包括大规模星座、采用Ku频段来兼容现有卫星通信终端等等设想。

2 推动新一轮全球低轨道星座浪潮兴起

在已经提出的大规模全球低轨道星座中,一网是第一个投入实施的。这里所讨论的“大规模”,是指500颗以上在轨卫星的星座。符合这个标准的有一网、星链、波音星座、三星星座。其余低轨通信星座计划的规模均不超过300颗。正是因为一网的快速推进,才让投资界和业界认识到,商业航天界这一轮低轨宽带通信星座的浪潮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正在成为现实。这同时也刺激了伊隆·马斯克,在星链系统上采取了更加激进的研发和部署时间表。

3 生态先行带动产业链整合

一网星座的创始人格里格·维勒作为通信行业的老兵,在产业生态建设上采取了诸多前瞻性行动。他把几乎所有产业要素都拉进了合伙人行列:制造卫星的空客公司、提供轨道和频率等资源的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提供分销服务的部分地区电信运营商,甚至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公司——这家公司分布在全球的饮料专营店,可以成为数以千万计的底层服务零售商——当然还有作为资本的软银公司。这是当今商业航天非常需要的思路和行动方式。迄今为止,在所有低轨宽带星座的产业生态建设上,一网星座依然是走在最前面的。没有哪个星座像一网这样,得到来自制造商、运营商、渠道和零售商的一致期待和支持。当卫星制造渐入正轨之后,维勒又拿出一笔钱,投资了一家从事天线研制的创新企业,为一网卫星研制个人使用的便携式超薄卫星终端,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生态。因此,业界更加倾向于把一网的成败作为整个细分市场的风向标。

OneWeb的资本与商业合作伙伴

一网星座能越过死亡谷吗

要在几年时间里部署900颗卫星,同时制造出足够数量的备份星,制造规模远远超过当年的铱星系统,卫星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鸽群”这样的立方星。这对于航天制造和发射服务业来说是一次空前的考验。我们并不怀疑,一网和空客公司最终能够实现高速、大批量卫星制造和发射,但是要付出多少代价、投入多少资源,其中又蕴含多少风险和困难,都值得密切观察。

OneWeb卫星效果图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