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物联网星座,想说爱你不再难——低轨星座的铱星阴影
推荐 2019-09-24 11:37:32
随着“一网星座”和“星链星座”的你追我赶,低轨道星座已经逐渐从务虚的PPT,进入到实际部署阶段。如果不出意外,1-2年内,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就可以享受到部分低轨星座的服务了。其中除了上述两个超级巨型星座外,也会包括一些规模“只有”几百颗的“小型”星座。当我们在感叹小卫星给世界航天产业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对其商业逻辑上的合理性仍然心存疑虑,从铱星时代就困扰业界的话题并未消失——低轨星座能实现盈亏平衡乃至盈利吗?
然而这一次,答案或许和铱星时代有所不同了。
在等文章中,我们曾经对铱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讨论和反思。铱星破产的一个根本症结在于,设想中的高收入群体市场并不存在,因此高定价策略不可避免陷入失败。而低轨宽带星座则把自己的市场定位明确地界定在普通消费群体上。低成本小卫星技术和新型火箭发展带来的发射价格的降低,为这一市场定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为这意味着卫星宽带服务的价格,可以降低到普通消费者承受范围之内。实际上,Viasat的静止轨道卫星服务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普通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卫星服务?难道地面网络服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吗?答案是肯定的。
网络接入的盲区与蓝海
宽带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低轨星座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广阔的。
我们来看网络信号检测企业网站OpenSignal在2018年底的统计,全球4G人口覆盖率最高的前20个国家和地区如下所示。
韩国 — 95.71%
日本 — 92.03%
立陶宛 — 84.73%
中国香港 — 84.52%
荷兰 — 84.1%
新加坡 — 82.61%
挪威 — 82.42%
科威特 — 81.77%
瑞典 — 81.37%
美国 — 81.3%
卡塔尔 — 81.29%
匈牙利 — 79.77%
澳大利亚 — 79.34%
中国台湾 — 78.05%
芬兰 — 76.36%
阿联酋 — 75.92%
加拿大 — 75.42%
爱沙尼亚 — 75.11%
中国大陆 — 73.83%
巴林 — 73.82%
在这个榜单中,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并未在列,事实上,到2018年底,意大利、法国和德国都不超过70%,而在全球范围内,覆盖率超过50%的国家和地区只有83个。
考虑到地基物联网设备需要依托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安装和运行。上述数据也可以认为是地基物联网覆盖率所能达到的极限。显然,很多市场不可能用地面手段来解决网络接入问题。这就给卫星网络留出了市场机会。
市场契合度、性价比确立竞争优势
用来解决网络接入的卫星有几种不同的方案选择,大致可以分为静止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和低轨道卫星。
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展由来已久,近年来的高通量卫星也起到了市场颠覆者的作用。但它存在着南坡效应(高轨卫星在赤道上空,用户天线必须朝南,而且不能有遮挡)、轨道位置稀缺、时间延迟长、终端体积和功耗大、不能覆盖高纬度地区等缺点,显然不适合作为全球性的解决方案。
低轨道星座没有上述缺点,但它们并不是货架产品,需要从头研制和部署。而且,实现全球覆盖需要部署足够数量的卫星。制造周期短、发射时效要求高,成为星座发起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个问题对于宽带星座来说,尤为严峻。在合理的商业模式下,一家企业或者一个产业群体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覆盖宽带星座的成本,包括星座设计、卫星研发、频率协调、发射、保险、终端研制和交付,同时还要准备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发射失败和卫星故障带来的意外成本,压力是巨大的。根据加拿大北方天空咨询公司的测算,一网星座可能需要50亿美元才能坚持到盈亏平衡点;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自己估算的星链星座建设资金高达100亿美元,是“重型猎鹰”研制费用的20倍。可以发现,低轨宽带星座将是有史以来商业航天规模最大的投资活动。前景广阔,风险同样巨大。
然而,这样的风险并非无法规避。从应用需求而言,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实时的宽带服务。类似资产跟踪、SCADA类型的用户可以接受低速、存储转发式的通信服务。例如部署在荒野中的油气管道及其附属的加压站、仪器仪表,就是这样的用户。一些设置在恶劣环境中的气象观测站和地质变化监控设备同样不需要宽带实时连接。这些基础,构成了早期物联网的用户基础。
04-20 来源:未知
05-06 来源:未知
05-25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11-12 来源:未知
11-21 来源:未知
04-24 来源:未知
05-22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网络整理
06-1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