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些年纪,跑的不会像年轻人那么快,但是会跑得很清醒,绝对不会跑崩。大家互相鼓励最多的话就是安全完赛。我们制订的计划是22小时,最后跑进了20小时,大家都很开心。
我们的领队赛前患重感冒,而感冒是绝对不能跑步的,因此队中将有三名队友需要多跑一棒,也因此我们多了一段草原天路的体验,多了一程风雨彩虹的历练,还多了一个“专职司机”来把控方向,多了“专职领导”来协调各方。
车是队伍的第六人,是“人车接力”的重要一环,而我们对这个队友的关怀实在太少,甚至不知道油箱盖的开关在哪里,头一天也忘了把它喂饱,到赛事尾声长期处在燃油告罄的焦虑中……倒数第二棒时它终于跑不动了。车幸亏是坏在最后、幸亏是坏在加油站、幸亏还有神通广大的领队和余小美能找人来修车,人生也第一次有了坐在拖车驾驶室的经历。
因为修车拖车,我们5人没能在终点留下集体冲线的合影,但是收获了队员彼此间的信任,收获了来自各方的爱心,收获了主办方和跑友的关心,同时收获了明年继续参赛的新理由。
只要努力了、付出了、快乐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越山向海185公里就像是人生,上山下坡,有风有雨;有时上场,有时下台;有时在路上奔跑,有时在车上加油;有时接受鲜花掌声,有时接纳默默无闻……
这真是一个精彩的赛事。衷心感谢我的队友,包括送我们去、接我们回的两辆汽车。
没有什么比接受和承担更洒脱的了
余美:北京青年报财经新闻主编助理首都媒体跑团越山向海队3号成员,共跑5棒:第二棒8.3+第7棒8.5+第九棒6.8+第十二棒9.8+第十七棒9.3=42.7公里 图片来源 主办方提供
5个人,一辆车,19个多小时185公里,见天,见大地,见自然,见万物,见小伙伴,见跑步的人群,见自己……
一天之中,经历了冬的冷春的料峭夏的炎热和暴晒秋的凉,四季瞬间转换,如脚下的路,跌宕起伏。从凌晨到日出,从日出到日落,五个人,一辆车,历经夜的黑,黎明前的暗,日出的清亮,透骨的风,午时的晒,日落的凉,在群山之巅绵延的天路上,跑过群山之巅起伏的天路,一个人的森林,泥泞的山岗,鲜花盛开的草甸,安静的村庄,静默不语的大地……
生平第一次在凌晨两点多中,一个人孤单的奔跑在黑暗中,也不知道为什么,并不感到害怕,因为信赛事的组织,因为知道下一个打卡点,我的4个小伙伴和一辆车在坚定地等着我。
人在右,车在左,偶尔有车经过,车灯远远照过来的时候,前方的路瞬间被照亮,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车已经从身边缓缓开过,车窗里飘出的“加油”声,在夜色中鼓舞我提起核心,拔直腰背,嘴角上扬,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脚步的节奏上,有力地穿过这夜的黑。
生平第一次,跑在群山之巅。在群山之巅绵延不绝的天路上,除了风景,还有透骨的风,没完没了的大坡,不断变化的海拔,体力不支时的累。由于领队突然感冒,5个人的185公里变成了4个人的185公里,没有任何犹豫,完全承担和接受,愉快比赛。从刘老师、吴老师和谢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承担和接受。没有什么比承担和接受的态度更洒脱帅气的!
我明白这几位60后那奔放的生命力,内心的力量来自何处——无问东西,承担和接受,如同脚下那静默不语的群山。不计较和数算得失和局限,这也是有福报的人的表现。没有什么,比轮到你出场时,利落爽快的承担和接受更洒脱的态度。也没有什么,比等待下一场比赛时,安静、稳定更积极的事情。
不能忘的,还有天路上的上坡和下坡。大坡之上,有人继续一路跑着往上,有人只能停下脚步走着。下坡的路段上,有人放开脚步加速冲下去,有人依然控制核心不紧不慢,有节奏的往下。
清晨的大风里,午时的烈日下,绵延的田路上,很多路段,你是一个人去越过大坡。也有不少路段,有三两个同行人,然后超过或者被超过。上坡时的艰难,下坡时的轻松,无人路段的冷静,有人路段的努力超越……,不外求,不纠结,不数算,不带着包袱前行,选择了就面带微笑去做。懂得人要向内生长,要先自强,身边才会有更强的小伙伴,才能更好的向外生长。懂得无论快慢,都是平时的积累。命运其实就这样,已写在平时。
03-21 来源:未知
03-21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3-30 来源:未知
11-23 来源:未知
12-23 来源:未知
03-21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25 来源:未知
05-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