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在问询函中提到,“2014年以来,公司实体门店期末数量分别为6887家、7893家、8907家、9448家、9269家,变化较大”,并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大规模开设直营店的原因及合理性,请公司结合目前经营情况及未来规划,说明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门店开设进度、效益情况、开业时间、是否在短期内频繁开关门店、门店的分布同前期计划是否一致、预测的经济效益同前期是否发生变化。
而拉夏贝尔给出的答复是:因公司没有募集到用于门店建设所需的资本化投入对应的15.56亿元资金,实际募集了3.21亿元用于项目流动资金的投入。流动资金的投入无法具体核算对应门店的开设进度和效益情况等事项,同时,对于零售网络扩展建设项目公司在招股书中未进行过任何经济效益预测。综上,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符合前期计划且不存在募集资金使用的效益和预测的经济效益存在偏差的情形。
一言以蔽之,招股书中提到的募资扩张计划都不算数了。
蹊跷的上市
登陆A股市场后第一个季度,公司业绩便急转直下,但其在A股招股书中曾信誓旦旦,声称主营业务前景广阔。何以变化如此戏剧性?
2015年至今,拉夏贝尔依靠扩张勉强实现收入增长。整体上,增收不增利、毛利率降低、净利率大幅下降,现金流持续恶化,经营情况堪忧。
在拉夏贝尔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招股书中,公司曾信誓旦旦,声称主营业务前景广阔。
当时公司在招股书中预告,2017年1月至9月的营业收入为60亿元至6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约6.98%至12.33%;归母净利润为3.2亿元至3.5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约1.13%至10.61% 。
戏剧性的是,公司登陆A股市场后第一个季度,也就是2017年第四季度,公司业绩便急转直下。
拉夏贝尔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净利、扣非净利分别同比下降6.29%、19.53%。据此数据反推,公司2017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同比下降23.19%,扣非净利大幅下降53.3%。
上市后的业绩变脸之迅速,A股少见。
拉夏贝尔库存量的增加,也折射了公司的颓势。截至2018年末,公司存货余额25.34亿元,同比增长8.1%,占年末公司总资产、流动资产的比例高达29.16%、48.6%。
存货收入比是服装企业健康度与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拉夏贝尔存货余额较2015年出现下降,为17.1亿元,这一数据在公司高速扩张中显得非常良性。当年公司存货收入比为20%。
但在2017年实现上市后,公司存货余额陡增至23.4亿元,存货收入比为27%,2018年继续增长。
何以上市前后,变化如此戏剧性?拉夏贝尔是否存在IPO之前依靠线下扩张实现收入增长,依靠推迟费用确认、做低成本来优化利润表的情况?
频生的乱象
管理层频频离职、大股东高比例质押、前后矛盾的融资等现象,为公司存在的财务疑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佐证。
伴随着拉夏贝尔上市前后的财务数据变脸,上市后公司管理层频频离职、大股东高比例质押、前后矛盾的融资等现象,为公司存在的财务疑云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佐证。
作为A股的次新股,拉夏贝尔并非资本市场新人。
2014年10月,拉夏贝尔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集资净额16.06亿港元。
次年10月,拉夏贝尔递交了A股招股书,无果后2017年再次冲刺A股IPO,募集资金与募投项目与2015年招股书所写相同,与赴港上市的募集资金用途一致——90%的募集资金用于扩张零售网络。
2018年9月,在拉夏贝尔上市刚满一年便欲公开发行可转债募资15.3亿元。2018年12月,公司将可转债募资规模缩减至11.7亿元;2019年2月,公司宣布终止发行可转债计划。不过,拉夏贝尔在今年1月公告拟发行不超过4亿元的中期票据或超短期融资券。
如此快节奏的连续募资,让人不禁对其财务状况产生担忧。截至2018年末,公司实控人邢加兴直接、间接控制的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为34.16%。其中,邢加兴所持股权质押比例高达87.92%。
拉夏贝尔还出现了高管频繁离职的异象。
2017年9月拉夏贝尔A股上市,一个月后,李家庆、王海桐、张毅三人退出董事会;同年12月,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王勇,执行董事、行政副总裁王文克,非执行董事曹文海先后辞职;2018年6月,刚刚上任3个月的副总裁陈宾辞职;8月,公司董事会秘书方先丽辞职。
让外界诧异的是,背负亏损包袱的拉夏贝尔,近期决定出售其最重要的子公司之一。
04-09 来源:未知
05-16 来源:未知
05-14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1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
04-21 来源:未知
05-09 来源:未知
05-18 来源:网络整理
03-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