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瓜农来说,经过艰辛的劳动好不容易盼来了西瓜的丰收,自然渴望“增产又增收”。瓜农进城卖瓜不仅能够减轻自己的销售压力,还能够多挣一些钱;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赚差价,实现了产销之间的无缝对接,瓜农进城卖瓜的价格往往要比直接卖给中间商要高一些,这也是许多瓜农即使进城卖瓜很辛苦也依然乐此不疲的原因。
对于消费者而言,瓜农进城卖瓜可以让自己更加便利、更加低成本地买到西瓜,显然一举两得。然而,瓜农进城卖瓜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高声叫卖带来的噪声扰民、乱扔果皮和杂物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占道经营带来的秩序问题与安全问题、不同的瓜农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引发的纠纷与冲突问题,难免会导致公共空间的“一地鸡毛”。
不论是“西瓜地图”,还是“橘子地图”,既为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农民提供制度化的渠道,也给他们戴上“紧箍咒”,规范农民的销售行为,见证了公共部门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尊重和回应瓜农们的利益诉求,用“管用”“好用”的举措来切实增强进城卖瓜农民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当地城管部门的做法值得点赞。
“西瓜地图”改变了以堵代疏的陈旧做法,做到了宽严相济、张弛有度,做到了便民、利民。伴随着滚滚而来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努力跟上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的步伐,主动拥抱市场,尽管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并不容易,我们却不能忽略和漠视农民所作出的尝试和探索,“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与简单、生硬、冰冷的“一禁了之”相比,柔软、温暖的“西瓜地图”更有人情味。一车车西瓜的背后,承载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承载着不少乡村家庭对更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谅农民的不容易、体恤农民的“卖瓜难”,“西瓜地图”实现了城管部门和市民、农民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创新,“西瓜地图”为公共规则与多元利益诉求提供了一个可兼容的中间地带,实现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一个城市更有人情味;而一个有人性温度的城市,才会让老百姓更有幸福感。一个不排斥、边缘化农民、对农民敞开大门的城市,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