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面试时,应聘者有1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留学生,但能留下来的不到5个。”方雨说,本以为海归硕士文凭能稍具竞争力,但没曾想竞争对手很多也是留学生。
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另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中。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梁熙(化名)介绍,过去4年,公司海外留学生求职人数增加了30倍。但吸纳留学生人数的总量却低于国内学生。
此外,与国内同等学历的应届生相比,海外文凭也不再有过去的含金量。方雨解释:“我面试的几家单位,很多都更愿招收广州本地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之下,国内学子因为积累了更多本土实习经验,在资源和熟悉程度上都比留学生更胜一筹”。
对此,梁熙也提出:海外留学生的外语水平通常较高,适应性较强。但在实习经验方面,国内学生机会较多。因此在用人上,并不会更偏向海外留学生。
图为许博毕业照 受访者供图
求职难
校招信息跟不上 ,国外所学“水土不服”
凌晨1点,许博从成都某建筑工地走出。脱下工作服,他打开电脑记录下一天的工作里,自己学到的新技能。
今年是许博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第一年,本以为海归找工作能顺风顺水,但很快“没有实习经验、所学用不上”等问题就成了他求职的拦路虎。
“即便入职了业务也不太熟练,和我一起入职的同事,他们都很快上手,好像只有我还在学。”许博感叹:“明明自己是国外留学回来的研究生,工作效率却赶不上国内毕业生。”
这不是许博当初留学预料到的结果:“国外学的理论,回国后用不上。国内学生积累的实习经验,我又很欠缺。”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博,于2015年9月进入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硕士专业。三年后,他来到成都找工作。
然而,国内外所学的区别,很快作用于他的求职经历。他还记得自己求职时陷入的窘境:“面试官问的都是工程上的业务问题,很多名词我没有接触过。但我在国外学的知识,对方却没有问。”
这不是许博一个人面临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不少“海归”回国后,所学多多少少会遭遇“水土不服”。这是因为国内外培养方向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在国外所学,回国后很难落地。
资料图 中国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 图文无关 中新社发 赵隽 摄
但更让许博感到苦闷的,是与国内学生相比,自己就业资源的稀缺:“国内研究生大多有导师推荐工作,退一步还有丰富的校招单位可供选择。”而作为一名留学生,他却没办法获得足够的国内求职机会。
他回忆起曾经最遗憾的一段求职经历。一所成都设计院,是许博一直的奋斗目标。去年3月行将毕业时,他将简历投递给对方。但得到的回复是:校招已于前年9月结束。
“这是大部分留学生面临的问题。国内金九银十校招季时,留学生还不确定毕业时间,所以难把握校招机会。”
《2019海外人才职业发展分析报告》也表明,海外人才回国求职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远离中国就业市场,不了解求职流程、最佳求职时间以及缺少职位信息等,因而回国后很容易错失心仪职位。
对此,HR耿女士提出,留学生之所以面临这样的局面,一是海内外就业渠道存在壁垒,二是学生自己没做好求职计划。她建议,留学生回国就业应多了解国内环境,熟悉国内招聘流程,切勿随大流。(完)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22 来源:未知
04-01 来源:未知
04-05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5-08 来源:未知
05-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