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燕 袁琳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市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首先,人皆有好奇心。社会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对于生活在一个比较单调一致和规律性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新闻正可以为受众反映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受众的好奇心不仅仅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世界,就是对于那些熟悉的世界,他们也始终抱着好奇心。正因为他们平常的生活经常像一面平静的湖水,所以一旦起了一些涟漪,大众就会分外关注,因此那些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好奇心是支持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大的动力之一,社会新闻相比起其它的新闻类型能更大地满足受众不同种类的好奇心,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众喜爱和媒体重视的原因所在。不过好奇心也分高级和低级,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会造就一代伟人;但若是仅仅对一些阴暗、污秽、无用的东西表示好奇,那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市场、利润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的好奇心,报纸上尽是“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大大地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人类是光明与黑暗的集合体,每个人都只会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但是每个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别人秘密的一面,这就是一种窥私欲,而这种窥私欲只有社会新闻才能满足。近几年来,电视上的社会新闻经常采取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虽然说这种采访方式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新闻,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着疑点,不过媒体一直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强力的武器,这就是因为它非常受到大众的认可。它隐蔽的镜头感、乔装的访问方式,都给受众一种强烈的窥视感,受众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临其境地窥视着别人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秘密的一面。
第三,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对比心理。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即思维心理活动过程。比较则是思维心理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有比较就有鉴别,一比较就立见高低良莠。受众在这时最容易产生的两种感情就是嫉妒心与同情心--嫉妒强者,同情弱者。这其中又以同情心为受众所欢迎。社会新闻中就有许多能激发起大众同情心的报道,特别是一些关于病人、贫困生等的报道,记者往往把报道的基调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心态。媒体这种为了迎合受众同情弱者的基调,使得社会新闻的报道经常会失去其公正客观的立场,特别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的一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媒体经常会无意识地为迎合大众的同情心,让案件往大众所期盼的方向发展而制造舆论对司法人员施压。在很多时候,媒体这种做法严重干预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对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第四,社会新闻能最大地满足受众的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现在的社会新闻越来越强调带给受众一定的信息性,这种信息就是指要尽量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相对于比较远离受众基本日常生活的经济、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游戏是人类的天性,有一种说法就认为艺术是自人类的游戏中产生的。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游戏更是每个人抒解压力的方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想要得到完全的游戏是很难的,这时由社会新闻提供一些有趣的、惹人发笑的新闻就成为一般人获得娱乐的最佳选择。
总而言之,社会新闻是与受众心理联系较多的一种新闻类型。对于经济、政治新闻有时不以受众的心理为风向标,社会新闻总是随时关注大众的心理走向。现在大众在思考什么,在流行什么,想得到些什么,这些都是社会新闻要及时把握的。可以说受众心理的需求造就了社会新闻的诞生,反过来社会新闻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作者单位:湖北电视台)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