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当中,当人们早能够辨别出患者变化时,往往处于MCI阶段,患者表现出记忆、语言、计算等认知功能下降,比如买菜忘了付钱、要买五样菜只买了三样菜等生活细节。”郭起浩认为,由于起病症状不明显,大部分人把认知功能下降误解为“老糊涂”,也有不少患者及家属因为病耻感而错过认知功能下降阶段的筛查和干预。
郭起浩表示,在认知功能下降阶段如果无法及时筛查、干预,待疾病发展至第三阶段时将束手无策,“有一点需要特别警惕,65岁以上人群的MCI患病率高达20%,超过一半的MCI患者会在5年内进展为痴呆阶段。”
药物研发如大型“坟场”,中国创新药九期一或成新希望
郭起浩说,“早期筛查意味着实施早期治疗,药物干预认知功能下降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等原因,该领域如同药物研发的大型坟场,使得国际制药巨头几近全军覆没,其中包括罗氏、礼来、阿斯利康、默沙东、强生等药企。
2019年3月,基于A?沉积以及Tau蛋白假说进行研发的新药阿杜那单抗()因临床试验效果不佳而终止项目。虽然研究人员重新分析试验数据时发现,长时间使用高剂量能够时患者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并于今年正式提交新药上市申请,但其数据的争议和明显的副作用,仍然使得业内对其前景非常谨慎。
药物研发屡次失败,使得学术界不断寻找新的发病机制假说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策略。近年,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理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二十年的潜心研究,为靶向脑-肠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这一新策略提供了翔实证据。
“基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肠道菌群具有其特殊组成,我们(研究团队)推测肠道中大量动态平衡的促炎和抑炎菌群在外界压力刺激条件下失去平衡、进而导致促炎发生,结果通过‘脑-肠轴’促进神经炎症的发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书在解读研究成果时指出,神经炎症与A?沉积密切相关,中国研究团队证实了这一猜想,并且提供了阿尔茨海默病肠道菌群失调诱导大脑神经炎症的具体分子机制。
具体来说,中国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发现GV-971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特别时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的产生,降低外周及中枢炎症,减少脑内A?沉积和Tau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下降。除了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外,GV-971还能直接透过血脑屏障,通过多位点、多片段、多状态地捕获A?,抑制A?聚集体的形成,并使已形成的聚集体解聚。
公开资料显示,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已于去年年底获批上市。该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药物效果高达78%,服用9个月以后将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今年4月,FDA正式批准该药物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据悉该项研究预计在2024年完成,争取2025年完成新药全球注册。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