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抓获利用航班延误获取保险理赔款300余万元的犯罪嫌疑人李某”案件引发的热议,里边仍有一个关键疑问待解:薅航延险羊毛的人,真的是在押宝飞机延误几率吗?
其实不然。一名招揽“薅羊毛”者的中间人告诉记者,无需亲自操作,也不用去坐飞机,保证能100%理赔。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记者注意到,中间人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先买航延险,然后买机票。而不是同时购买,也不是先买机票以后再购买航延险。
目前在一些航延险产品条款中,除外责任会包含“被保险人在购买保险时,已经知道或合理推断应该知道可能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罢工或旅行目的地的突发传染病、军事演习等”。换句话说,就是投保人在已经知道航班延误的情况后,购买航延险是无效的,保险公司不予赔付。
但是,条款除外责任中没有规定:投保人已经提前购买航空延误险,然后在明确知道某一航班延误情况下,保险合同无效。
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知道飞机一定会延误呢?
某航空公司一位核心员工告诉记者,分析航班是否延误,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前序航班。二是航路和天气。三是航行通告。四是落地机场的接收情况。
此前,媒体也曾报道国内某航空公司的员工,辞职后因为能提前得知航班延误信息及机上旅客的信息,于是冒充旅客的身份,购买“航班延误险”。两年时间骗保100万元。
如果上述条件都具备,薅航延险羊毛的准确率几乎能达到100%。
有保险公司总精算师透露,因为“薅羊毛”,行业内航延险赔付率很高,有些已经达到100%水平,保险公司承保该险种一直是亏损。
那么,保险公司为何不取消航延险?
多位保险公司高管人士称,已经不能将航延险按照普通保险产品来看待,而可以看作一种“营销工具”。保险公司瞄准的正是航延险能够精准触达的那些经常遇到航班延误的行业精英或商务人士,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保险意识,也是非常优质的潜在保险客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