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富有?
在[历史随笔]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一文中说,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为中国最争光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还发展起一门新科学,技术科学。这些辉煌的成就与宋的综合文明有直接联系。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大量的出现与繁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唐朝最盛的开元盛世年铸币32万贯)。
宋朝开发了南方,实际是开发了领土。为南方人更像中国人做出了历代都难以比拟的贡献。虽然古之时有所开拓,但南方相对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蛮荒之地。这种开发不是战争的开发是文化经济的渗透侵略。宋朝的强盛使南方人也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南方各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宋以后中国在再没有南北分裂,中国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强繁荣的大宋王朝已逐渐捏合成一个整体。北宋真宗、仁宗时就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临江人王饮若、苏州人丁渭担任宰相。开宝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长沙兴建四大学之首的岳麓书院,宋真宗亲笔赐书正门''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学思想大家来此授学讲课,传授儒家经典、立国齐天下和民贵君轻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亲率民工四万余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余里的捍海堤工程。从此盐场、农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灾外迁的数千户人从返家园。人们为纪念范仲淹的功劳,这条海堰被称为''范公堤''。范仲淹被贬苏州时经过一年多与广大民工的劳作修建完成了苏州水利工程。使相对贫瘠的苏州成为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贬到杭州,那时杭州还是相对较落后地区,苏东坡修建六井解决了全城用水。并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柳堤。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取名''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是西湖胜景之一。苏东坡一生先后转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英州、惠州等地,最远最南到达海南岛,可以说一路上督劝耕稼、兴修水利替百姓排忧解难。宋朝犯错误或因政见不合被贬的官员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后地区。从而使他们有机会报效国家、证明自己、造福那里的人民。
两宋时期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苏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后的耕地数至多不超过1,400,000亩,在景祐年间(公元1034-公元1037)苏州出税之田3,400,000亩。50年间耕田数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苏州总耕地数越在12,000,000亩左右,为景祐耕地数的3.5倍,雍熙耕地数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视疏浚工程和堰闸工程,时常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广袤农田去水涝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调发民夫15.6万,疏浚诸泾64、浦44、塘6,筑成至和塘,''田无洿潴,民不病涉'',两岸膏腴之地数百万顷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赵霖役工278万余,历时19个月,浚治1江、1港、4浦、58渎,使平江府''二十年间并无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阴浚治横河、市墩河、东新河和代洪港以后,使附近''十乡之田,频苦旱涝,尽除其患'',得益农田达6,573顷。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开浚顾会浦河道,''故水所败田数万亩还为膏腴''。开通疏导河湖港浦,不仅保证了太湖水系能循环畅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当地农田能够有力抗御水旱灾害。在各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下,太湖流域的农田建设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国水利田最密集的区域。有人对北宋熙宁年间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总耕地数作过统计,太湖流域所在的两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为2,294处,水利田为10,484,842亩,占总耕地数的28.8%。南宋淳熙前后,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浙西路水利工程为2,100余处,接近熙宁时期两浙之和。《宋史·食货志》说:浙西''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太湖水利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则泻卤硗确,变为膏泽之野;萍藻葭苇,垦为秔稻之陆'',成为宋代集约化农业的首善之区。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后,大量北方、中原人民迁移到南方。全国精英云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荣起来。迁徙的人们怕后代们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来处,发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仅二十万户,公元1274年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四万户。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迁人口。宋朝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临安是继长安、洛阳、南京之后,第四和第五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样的城市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认为:“中国从汉到唐,人均产值均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宋代是一个发展的高峰,人均产值增长了1/3。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日本学者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
美国学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也认为宋朝为“黄金时代”,在《全球通史》中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04-16 来源:未知
03-28 来源:未知
04-10 来源:未知
03-24 来源:未知
05-06 来源:未知
04-29 来源:未知
03-26 来源:未知
06-23 来源:未知
03-17 来源:未知
04-0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