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昌县志愿者联合会创会会长“余哥”:坚

 余哥,是人们对孝昌县志愿者联合会创会会长余仁俊的雅称,更是一种敬重。他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一颗爱心温暖他人。正因为此,他从穷苦的农民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从普通的参战退伍军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大使。他的故事不是很精彩,却十分感人。

  我与余哥于2012年8月在网上相识。从2013年4月下旬初次见面至2015年初,我与余哥一同探讨《战火岁月》出版事宜,多次一起赴广州、东莞、深圳、清远、云南采访组稿;共同商讨如何应对公益与慈善事业遭遇的瓶颈,展望慈善事业的美好明天。旅途上,余哥动情地对我讲了许多辛酸的家史和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慨不已,甚至忍不住流下眼泪。也让我对他追求执着、砥砺奋进的人生轨迹,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1958年3月,余哥出生在湖北孝感县花园镇(现孝感市孝昌县)余陈村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民家庭。家里没钱盖房子,居无定所,只好栖息在生产队的仓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屋顶的瓦片随时可能掉下来,泥土砌成的墙面已经倾斜,好像用力一推就会坍塌。回忆当年的情景,余哥鼻子酸酸地说:“那个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家境都不怎么样,几乎人人食不果腹。像我家这样如此穷得一无所有也不在少数。因为无力改变现状,就只能每天居住在这担惊受怕的房子里。那时,我就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把眼前的泥土墙修建成砖墙。”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余哥一边帮父母料理家务,一边认真读书,村民们都夸他是个“聪明伢”,是块好料子。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仅家里穷,还遇上了“读书无用论”、“张铁生交白卷”的荒唐的动乱年代,当时学校管理混乱,余哥被迫中途辍学。“没读多少书啊,我的最高学历也才是个村办学校初中二年级的水平,这是我这一辈子的遗憾啊!”他经常这样感叹地说。

  

  1976年10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得知这个消息,年仅18岁的余哥积极报名,踊跃应征,通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终于穿上了羡慕已久的绿军装,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进入部队后,这个懵懂无知的毛头小伙严于律己,时刻用军人风范约束自己,很快完成了从社会青年到合格战士的转变。

  1979年2月,局部战争在我国广西、云南边境打响。余哥所在的炮一连,从内地调入广西参战,受命穿插作战,从宁明爱店翻越边境的公母山,直插对方腹地。在那令人难忘、硝烟弥漫的28天战斗中,他从驭手班到炊事班再到战斗班,运输、战场救护、后勤送饭、冲锋、潜伏、偷袭、攻占高地……穿越热带丛林,攻取支马、龙头、禄平,强渡奇穷河,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洗礼,真正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战争结束后,随着装载幸存战友的绿皮火车开离边境,余哥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自己是活着回来了,但无数的战友却长眠南疆。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浮现出血腥的战斗场面和身边战友骤然倒下的场景,以及老母亲含泪期待儿子平安归来的双眼……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文化程度低,提干化成了泡影,1980年12月,余哥告别了朝夕相处4年的战友,复员回到日夜思念的老家。

  想不到,四年过去了,老家依然还是那么贫穷落后,漏雨的房子仍然滴雨,村民还是穷得叮咚响。面对这困境,经历了战争和生死考验的余哥,拿出军人那股肯吃苦、敢拼搏的韧劲,发誓要走出困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了漫长的艰苦奋斗旅程。

  

  隆冬时节,万家灯火通明,人们准备红红火火过大年,可他却挑着带泥的莲藕哆哆嗦嗦地踯躅在北京街头巷尾。他走村串户叫卖,收鸡蛋、搞散销,街边巷口摆摊,天南海北当二道贩子,以铁一般的坚毅面对着艰难生活的重压。什么生意他都做,什么活他都干,什么苦他都吃。通过贩卖字画、对联,到印制台历、挂历批销,不懈地拼搏努力,日子渐渐终于有了明显的改观。

  1995年,“下海潮”愈演愈烈。任职于孝感市(现孝感市孝南区)文化局服务公司的余哥,毅然决定扔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开书店。很快,20平方米的“春秋书店”在孝昌开张了。他苦心经营,废寝忘食,稳扎稳打,通过企业改制、连锁加盟……,硬是把小书店变成了公司,他成了稍有名气的“老总”。

  

  一直以来,有个愿望让余哥魂牵梦绕,那就是出书让世人铭记那场战争。过上安稳日子的他,没有忘记那刻骨铭心的战火岁月和曾经共赴沙场的战友们。为还原那场尘封已久的战争画面,留住真实的历史,揭开那场战争的神秘面纱,也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追忆那在战火硝烟中度过的青春年华,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