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山村用传统方式收割小麦,再现二三十年

  2019年5月底,在河南许昌禹州市鸠山镇魏井村大牡丹坪,一年一度的麦收正热火朝天的进行中,由于天气较往年干旱,今年当地的麦收提前了十多天。正在赶着骡子往家驮麦子的老人叫苏国有,今年68岁,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是他和老伴最忙碌的时刻。

  

  苏大爷所在的村庄地处高山,地块分散且地形起伏较大,机械收割在这里无法开展,所以他们这里至今仍在用最传统的方式收割麦子。苏大爷家今年种了四亩麦子,一共有六块地,这些麦子全部靠他和老伴用镰刀收割,由于腰间有伤病,所以割麦的时候他只能半跪在地上。

  

  把麦子割好捆成捆儿,收麦的工作只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就要靠这匹骡子,从地里往打麦场里运。运麦的路途遥远,苏大爷把麦子装在驮具上,然后抬起腿尽量把麦子用绳子捆瓷实了,这样中途不会散落,确保颗粒归仓。

  

  经过将近二十分钟的路程,苏大爷赶着骡子到达了打麦场,村子里有四个打麦场,这些都是公用的,苏大爷把麦子堆在这里,等全部从地里收回来之后,才进行下一步的脱粒工作。

  

  由于机械无法开展作业,所以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喂的有驴子,这位老人刚把麦子卸下,就牵着他的骡子找了个有尘土的地方,让骡子打打滚,打滚儿是因为骡子身上的汗渍和污渍结成硬块儿,骡子打滚之后能蹭掉这些硬块,让它们感到舒服且恢复体力。

  

  对于没有畜力的人家,麦子就靠人工挑了,这位挑麦的老人叫苏国乾,今年63岁,他家今年种了有二亩半麦子,这些麦子他和老伴割了三四天,然后再花两天的时间把麦子担回家。

  

  一挑麦子百十斤重,苏国乾挑大挑,给老伴弄一小挑儿,两个人一前一后,往打麦场里走去。这几天他和老伴天天听天气预报,好在最近都是好天气,他们的步伐能迈得稍微从容些。

  

  村里有三四个打麦场,打麦用的是老式脱粒机,这台脱粒机要在各个打麦场之间“转场”,转场的时候需要六个人抬着,由于年纪都比较大,所以他们看起来都很吃力。

  

  收麦是村子里一年最重要的活动,这时候大家充分体现了互助精神,轮到谁家打麦了都去搭把手,这样效率能提高不少,机器一天到晚在村子里响个不停。

  

  麦收时节的午饭,既要简单还要顶饥,苏国有在地里忙活,老伴把饭菜准备好送到打麦场边,两个人找了个树荫坐下,开始享受这一天中短暂的闲暇时光。

  

  两碗麦仁花生稀饭,一盘黄瓜调洋葱,就着几张烙饼,这顿午饭的主角是面食。两位老人有三个孩子,不过都在外地,他们主动要求孩子不要回来帮忙,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应付的过来。

  

  在收麦的队伍里,也鲜有年轻人的身影,这里的一亩地小麦只有四五百斤的产量,遇上干旱甚至会更少。据在场的村民介绍,他们打的麦子吃不完会存起来,多的一家能存几千斤。如今这里的麦收场景从网络上被传播出去,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或者摄影师来这里参观游玩,起初村民还不习惯在镜头前展现自己,现在都已经习惯了。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