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精妙的一首回文诗,千百年来无人能写出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虽然创作回文诗有难度,但历史上也留下不少佳作,比如大文豪苏轼就曾写过回文惊艳之作!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章,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对此颇感愤怒,便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不想卷入这场争斗,只好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在苏轼前往杭州赴任的途中,路过江苏镇江,因慕金山寺之名,前往游览。苏轼站在金山寺上,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顿觉心旷神怡,满腹诗情油然而起,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诗便诞生了: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大文豪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此诗不仅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江天破晓两种景致,更加叫绝的是,反过来亦是相同意境,同样传神的写出了金山寺的美景,可谓是出神入化: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在许多人眼里,回文诗大多数是生拼硬凑而成,没有惊艳之处,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而一般诗人水平有限,为了回文而拼凑诗句,那作品必定毫无生气和美感。

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创作回文诗,名领风骚。如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

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就曾在《学诗百法》里说到:“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