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区贵屿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古镇,根据潮阳地方史志、镇志记载,贵屿镇始置寨是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已有1178年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最古老的乡镇之一,最早在贵屿创乡置寨应该属于湄州乡,该乡始祖十三公苏琳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创于潮阳新兴乡彭州园。在贵屿有句俗语说,“未有贵屿埠先有彭州苏”,现存湄洲古寨门石刻“奎光门”是五代至宋初武烈将军、湄州乡四世祖苏万萱(生于梁贞明二年,终于宋太宗至道元年即公元916-995)所题,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潮阳区目前保存年代最久的古石刻之一,就是千年古镇的历史见证。
贵屿北林乡境内有一条用青石板铺设的老街,贵屿当地人习惯把他叫为贵屿宋街,该街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其繁华时期是在明清时代,基本保留了宋、明、清时期的道路建设原始风貌,被誉为“露天的古建博览馆”。
在宋街还遗留着明代建筑风格的石鼓门楼及李氏祠堂遗址,其中的是秋官第是明宣德五年庚戌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太子少傅李若林的府第。几年前在宋街中间复建了刑部主事李若林的''会魁牌坊亭",
被称为一林上官厅。 该衔也曾经是翰墨飘香,文人辈出的诗书之街。明嘉靖十二年(1533),明代学者、潮汕三杰之一,大理寺少卿陈北科致仕回贵屿老家定居,把自己收藏的一批书画以模仿苏杭庙会形式挂在老街店顶展览,让乡人共同欣赏,自此以后,贵屿老街年年举办“街路棚书画展”延续至今已近五百年之久。这种“露天布展的街路棚”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遗产。”2014年与“双忠信俗”一起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北林乡的北宫(三山国王庙)外墙上有一块普宁县建置初期的碑刻——《去思》碑。是潮阳区目前仅有的二块去思碑的其中一块,在首任普宁县令赵钺任满走了之后,百姓为感其功绩,在万历元年立去思碑,彰显其德。去思碑高2.35米,宽0.9米,匾书:去思,文为:“父母赵侯,讳钺,号怀泉,福建长汀人。嘉靖乙丑(565)受命知普宁事。普城未建,寓治潮之贵屿。时难民瘼,侯悯之。处官犹家,爱民如子,廉激庶顽,惠流分土。普潮士民,戴若召杜。比调留恸震野。爰今勒石去思,媲美甘棠,以永终誉。万历元年癸酉(1573)仲冬耆民杨希翼、苏俊德、杨希耿等立。”
贵屿华美乡有一座的黄门第,俗称“国舅府”。黄门第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为黄门侍郎陈洸所建。开建后因种种原因,到后来只建成门闾。“国舅府”位于贵屿镇华美乡寨前,面临桂江。是明正德进士、黄门侍郎陈江、陈洸兄弟的府第遗址,嘉靖皇帝曾经御赐匾额“紫阁名臣,立朝风裁。”悬挂府上,有句俗语说“潮州厝皇宫建”就是出之这里,可惜破坏严重,我们再也无法重睹当年“龙头凤尾厝”规格与辉煌了,甚是可惜与遗憾。华美乡还有一处建于清代的八角楼,建筑风格更为奇特,该楼纯为木质结构,以琉璃瓦盖顶,形成45度菱角,人不能在上面行走,楼顶分为八角,顶端有葫芦镇之,楼内四面都有木窗,炎夏季节,东西南北风尽入楼内,冬天则阳温满楼。史料记载,八角楼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江苏无锡风水名师、名建筑师张帆飞设计建设的。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贵屿南安境内设置普宁县治,长达十年,至明万历三年(1575)才迁至普宁洪阳。贵屿作为新设的普宁县城,县城开四大城门,东门曰文恬;西门曰武镇;南门曰清平;北门曰乐利;据说这四个城门的名是明末将领郑国胜所题。
在贵屿老街附近遗留有县治旧址(乌门楼)、城墙,护城河,文祠,关帝宫,八角楼,监刑所,双忠行祠,黄门第,上下书房,东庵,西寺,南观,北院即华美六通禅院、南安西兴寺、玉窖千秋庙、北林北极院,黄石庙和宋桥和凤港“欹寨门”、 虱母仙墓等近百处古迹古建筑。贵屿还有潮阳境内远近闻名古八景遗址,东山晓色、西寺夜钟、南海歌渔、北埠晴烟、桂江春涨、仙园夏雨、玉板秋风、石塔冬溪其风景秀丽,令人神往,可惜有的景点在文革时期被毁,至今还没有复建。
我们从现存保留完好的石刻碑记、传统民俗活动和古建筑遗址中可见千年古镇----贵屿无论在历史文化、还是人文景观中都透射出浓郁的文化底蕴,即便在空暇之余,约上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漫步贵屿老街,足踏青石板铺设的古路,感受一下明清时期老街的繁华景象,
看看现在的老街在历史的沧桑、风雨的洗涤下遗留残破不堪的遗址,不由让我们感叹,人们的观念在改变,生活在变化,岁月在变迁,历史在前进!
07-22 来源:未知
07-25 来源:未知
09-28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
08-29 来源:未知
10-09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7-08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