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则不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贸流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岳阳是湘北门户,全省唯一沿江开放城市,纳三湘四水,衔洞庭长江,自古商贾云集,物畅其流,也是连接长(长沙)武(武汉)经济圈的轴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在发展商贸服务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左右逢源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推动岳阳商务提质升级,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工作所求,也是促进民本岳阳和谐崛起的一个重要工作层面。围绕“提速、升级、增效、惠民”工作要求,本文就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升级作初浅调查分析。
一、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商贸服务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商业规模迅速扩大。首先,表现为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末,全市批零贸易企业3442户,较之“十五”计划末期的2005年增加2784户;住宿和餐饮企业921户,较之2005年增加643户。2010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180户,年销售额169.8亿元;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110家,年营业额5.16亿元。其次,表现为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实现GDP1539.36亿元,三产增加值为489.59亿元,其中商贸流通业(批零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67.13亿元,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23亿元,同比增长19.2%,是“十五”末期即2005年的2.34倍,年均增长19.0%。
2 、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市场是城市的马达。我市历来重视市场建设工作,促进了商品市场的超速发展。从城市市场来看,目前,我市城区拥有各类商品市场130个,总营业面积94万平方米,其中农贸市场77个,生产资料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及其他市场53个。全市拥有年成交额亿元市场50个,30亿元市场2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龙头、中小市场为骨干、小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市场体系;从农村市场来看,我市大力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五年内在全市范围内发展农村销售服务网点3193个,有力拉动了农村消费,加速了农副产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城乡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繁荣我市商贸流通,促进我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乃至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流通水平明显提高。我市商贸流通业正在从传统流通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加快转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大型超市、专卖店、仓储式商场、便民店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规模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范围越来越广。截止2010年底,市城区发展商业连锁企业18家,连锁门店84个,建立配送中心30个,超市52家,便民店870个,专业店545个,专卖店106个,商贸流通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本土连锁企业岳阳商大福润多超市有限公司自2001年创建以来,从单个门店已发展连锁门店7个,总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市外大型连锁企业也纷纷抢滩岳阳,沃尔玛、苏宁、百盛、武商、家润多、心连心、步步高等外来企业的登陆,不仅繁荣了岳阳商贸流通市场,改变了商业格局,也为岳阳带来了先进的流通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市流通水平的日益提高。
4 、市场秩序逐步规范。通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力度,拍卖、典当、二手车、定点屠宰、报废汽车回收、煤炭经营等特殊行业正在朝着法制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我市商贸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单体竞争乏力。受各种因素制约,全市规模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少,市场单体竞争乏力,缺少市场“巨头”和“航空母舰”,与“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对产业的支撑不力,流通领域“散、小、弱、差”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 、市场发育不良。从市场的布局来看,突出表现为“城”与“市”的高度重叠,大型商业网点过度集中,重复网点多,导致不饱和经营,造成资源浪费;从市场的规模来看,具体表现为“质”与“量”的关系失衡,小型网点太多,门面经济和租赁经济比重过高,而且有损文明城市的整体形象;从市场的结构来看,产业同构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场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强力整合,造成同业市场盲目竞争;从市场的经营状况来看,发展起点低,品种门类杂,管理不规范,有场无市和有市无场的现象严重存在。
03-2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5-11 来源:未知
06-17 来源:未知
07-29 来源:未知
09-09 来源:未知
01-01 来源:未知
04-05 来源:网络整理
04-1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