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生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12月11日,科技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联合召开“科技兴蒙”合作推进会。会上,内蒙古与有关省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签订了277项重大科技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科技兴蒙”行动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科技兴蒙”行动是继“科技援疆”“科技援藏”“科技入滇”“科技支宁”“科技援青”等之后,国家层面全面支持内蒙古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举措。一年来, “科技兴蒙”行动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助推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4+8+N”搭建创新平台
内蒙古资源丰富、产业积聚,但同时也存在着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实际情况。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内蒙古任务十分艰巨。
对于内蒙古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早已确定了发展方向。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强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深化开放合作搞创新,突出特色搞创新,抓住关键搞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和优势的科技创新之路。”
在科技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在各有关地区、部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兴蒙”行动初步建立起“4+8+N”合作格局。
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张志宽介绍,“4”指科技部、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广东省4个政府及政府部门;“8”是指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钢研集团在内的8个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N”是指除“4+8”之外的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其他合作主体。
“4+8+N”,搭建起科技兴蒙的合作平台,为内蒙古科技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兴蒙行动启动的同时,内蒙古确立了“以发挥地方政府推动创新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破解产业‘四多四少’问题,开展‘五大领域’前沿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着力构建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行动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建设区域及产业特色优势、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和急需人才、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联合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共建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园区及创新载体”6个方面的任务,形成了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较为完整的工作框架。
在推进“科技兴蒙”行动过程中,自治区还面向全区征集科技兴蒙创新合作需求1672项,组织区内创新主体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4+8+N”合作主体开展合作对接,形成700余项合作项目,其中部分项目2020年科技计划支持经费达5亿元以上。
重大科技专项撑开产业新局
今年,内蒙古制定出台了《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暂行)》,围绕自治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玉米、马铃薯、设施蔬菜、肉牛、草业等领域,布局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对自治区“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支持自治区“蒙医药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3年倍增行动,今年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1000家。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