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本身肩负着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宣传与推广科技成果的使命。在进行相关领域新闻报道中,编辑和记者必须要考虑受众的阅读体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信息诉求。而在读者的科技素养、专业背景和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的前提下,为达到宣传效果,报道应尽量做到文风鲜活、语言平实,以通俗生动的表达来阐释科技任务中涉及的概念、原理、意义等,力戒因专业术语堆砌而造成的报道晦涩难懂的现象。同时,注重借助业内权威人士发声,传递重大科技新闻的信息,精准回应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中国方案”》和《期待明天,我们同火星肩并肩》两篇主打稿,就针对广大读者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关心的技术设备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前者对环绕器、着陆巡视器、有效载荷三个“科技亮点”开展解析,充分展示中国航天人在行星探测工程中扎实备战的可喜成果。后者则以备受关注的飞控技术为核心,详细介绍探火任务中即将面临的高难挑战和应对技术措施。在《下一站,火星》中,我们介绍了火星这颗“热门行星”的探索价值,全面梳理了世界各国在火星探测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发挥了很好的科普补充作用。
与此同时,在以技术为主体的新闻报道中,要尽量将科学概念和专有名词细化解读。例如“天问一号”探测器即将到达火星轨道时,需要环绕器发动机点火进行轨道转移,我们用“汽车”为达到目的地需要转弯、加速、刹车来比喻环绕器的技术状态,便于读者理解。
除了让报道浅显易懂外,增加业界“大咖”的观点,能够极大提升报道的“含金量”。在北斗和火星探测报道中,我们专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谭述森院士、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吴炜琦、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型号总设计师崔晓峰等重磅嘉宾,并约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郭树人、北斗三号工程运控系统总设计师陈金平撰写评论员文章,为读者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北斗和火星探测的高光亮点和重要意义,提升了报纸宣传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摆脱套路,大胆创新:加强策划力度,提升形式的“设计感”
除了优质而有深度的内容外,报道的形式也很重要。不同于网络新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声画文相结合的全天候立体式报道,报纸作为平面媒体,要大胆创新,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在有限时间、有限版面的制约下尽力突出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更“走心”的策划与设计吸引受众。
(一)重磅要闻,推出主题专号
在强调时间节点的重大科技报道中,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周期限制,时效性方面很难与新兴媒体抗衡。面对微博、公众号的“刷屏”,报纸如何扬长避短,形成规模效应,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报道中,从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开始,我们摆脱仅仅转载通稿、收集任务相关单位供稿编排专版的惯例模式,尝试推出任务专号,利用同一期报纸的四个版面对重大科技新闻进行全方位集成式报道,首发形成“排山倒海”的宣传气势,而后进行“细水长流”的追踪跟进,形成系列报道。例如“北斗特刊”第一期聚焦总体任务的专号推出后,我们紧接着策划了“面对面”对话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请他揭秘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延迟背后发生的故事,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后续结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推出第二期“北斗特刊”,重点关注执行任务的各大系统砥砺奋进的艰苦历程。针对火星探测这样长时间高难度的航天任务,“探火特刊”推出后,我们持续追踪任务最新进展,提前开始策划,在“天问一号”探测器向火星进发的过程中把握关键节点,关注科技亮点,持续推出相关报道,形成震撼人心的“拳头产品”。
(二)强化视觉冲击,吸引读者目光
产品好,包装也很重要。
在科技新闻报道中,值得制作“专号”的新闻,都是举国关注的重磅要闻,所以稿件和版面的处理不应跟着惯例或现有模板走。在构思的过程中,“避免日常感”是非常重要的意识。
读者大都是眼球追着样式独特的版面、生动震撼的图片和别出心裁的大标题走。我们通过消除“日常感”的设计、一体化的色彩搭配,形成整体视觉冲击。让读者看一眼就意识到:本期报纸有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