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来是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硬新闻”产生的富矿。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层级不断跃升的当下,报纸必须通过丰富深刻的内容、新颖独特的形式,充分展现国家发展成果与时代精神内涵,担负起重大科技新闻宣传主阵地、生力军的责任。
关键词:科技新闻;新闻策划;报纸影响力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7月23日12时41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冲入云霄,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7月31日,习主席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北斗全球组网与火星探测两项重大航天任务举世瞩目,也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掀起了一股科技新闻报道热潮。
为做好这两次“国字号”任务的宣传报道,《战略支援报》紧前策划,邀请相关权威专家撰写评论文章,提升宣传规模,强化报道效果,制作的三期专号以及一系列专版,以内容丰富、报道方式鲜活广受好评。这两项重大任务的报道,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对报纸在与新兴媒体同步开展重大科技新闻报道中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行了有益探索。
匠心独运,兼容并蓄:紧跟时代需求,让内容厚重有分量
新闻报道,内容是王道。报道北斗系统建设、火星探测项目这类重大科技项目,除了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与最新动态之外,回溯相关技术发展历史沿革、解析其社会价值与深远影响,也是为报道增添“厚重感”的重要支撑。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精神内核,彰显时代意义
对于重大的报道而言,仅仅就事论事,难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要彰显重大报道的厚重感,就应在对两个项目技术本身进行科普介绍的基础之上,精准提炼蕴含在科研任务背后更深层次的主题。在北斗报道中,我们采写了《今天,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收官发射任务目击报道,通过李兰娟院士和援鄂医疗队员观看发射的线索,引出奋战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为航天事业提供安全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抗疫“中国方案”,以及航天人以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喜讯,为世界人民带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力量。同时,我们推出《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在太空跑出中国速度》《为人类贡献中国精度》3篇通讯,以智慧、速度、精度三个关键词,彰显中国航天发展成果与大国担当,强化“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这一主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内在价值。
在火星探测任务报道中,我们不断提升站位格局,以目的探测器发射的《远征火星!天问一号今启航》报道开篇,从中国航天迎战高难、创造历史,进入“快进”发展模式入手,见证中国行星探测的开局之战,充分体现英雄航天人在“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熏陶下薪火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基因。
(二)“刚柔并济”,让科学之美与人文光华交相辉映
数千年来人们赖以导向指路的“北斗七星”,被中国航天人赋予了全新科技内涵,北斗指路也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中国智造”。诗人屈原充满好奇的《天问》,将中华民族走向星辰大海的夙愿凝结在传统文化的瑰宝中,而今“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入轨,中国航天的目标实现了从近地轨道到地月系,再到行星系探测的跨越发展,融入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重要进程。
这种“刚柔并济”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之美,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华彩篇章。它饱含悠久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气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置身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彰显着传统与创新融合并存的魅力。因此在新闻宣传中,我们设置了衍生报道,如在《北斗飞天:乘风破浪20年》、火星探测飞控团队群体报道中,我们将重大工程建设史上惊心动魄的故事与航天人披肝沥胆、矢志不渝的奋斗经历娓娓道来,体现了科技发展背后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火星探测任务报道中,我们还约请航天员陈冬撰写评论员文章《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描绘出中国航天人秉持“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备战重大任务,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夯基铺路的昂扬风貌。
(三)科学解读,既注重浅显易懂,又注重权威发布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