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如今已连续6年“花开不败”,标志着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基础研究要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把一件事情做好。”薛其坤说。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喻。有了深厚的基础研究储备,才可能掌握技术开发的主导权、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取得创新的先发优势。强化基础研究,既需要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也需要科研人员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
——下大力气持久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大学2019级本科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惊喜地发现:这份“最硬核”通知书中嵌入了一枚“龙芯三号”芯片!芯片虽小,却是信息产业的灵魂,更是龙芯团队历时18年、砥砺创新的成果。通用芯片、商用飞机、三代核电、高铁列车……近年来,作为“国之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时移势易,机遇依然在我。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关键核心技术并非高不可攀,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胡志坚看来,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科技实力还是经济基础,都更加具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条件和底气。“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在华为公司创新一线,活跃着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120多位化学家,还有6000多位来自其它领域的专家;至今,华为研发人员仍保持近50%的比重……正是凭借雄厚的人才储备,华为才有了无惧风雨、从容应对的底气。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没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任何创新都不可持续。”中南大学教授邱冠周院士认为,面向未来,要继续推动为科技人才“松绑”“减负”的政策落地,形成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让更多的科技人才通过创新得到合理回报,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
03-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