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科技创新遇到一些新情况。华为等高科技公司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条例》“实体清单”,受到无理打压;此外,一些正常的科技合作、人文交流受到限制。
不可否认,发达国家处于全球高科技链条的顶端,个别国家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极限施压,会给一些领先企业和机构带来不利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影响是暂时的,无法遏制我国科技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有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突围能力较强。
2015年4月,我国4家国家超算中心被禁止购买国外高端芯片。然而一年之后,我国基于完全自主处理器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就登上世界超算之巅。在日前举办的国际超算大会上,超算专家施特罗迈尔说:“随着中国超算的高速发展,中国打造一个更为广泛的超算生态系统只是时间问题。”
“我国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有足够的韧性,通过创新主体自身努力以及开放合作,能够经受住考验。”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说。
——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巨大的技术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不久前,国际知名调研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全球32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中,中国占10家。智能教育市场的驱动,助推我国在语音识别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智慧安防的现实需求,让我国在人脸识别技术落地上引领行业,诞生了商汤、云从、依图等领军企业。
巨大的市场潜力,支撑起众多技术的应用和试验,而今,我国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的创新如火如荼。“从全球看,我国对创新的需求无可比拟,这将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潘教峰说。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保障科技攻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首飞,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大飞机的国家;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宣告建成,我国是全球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近年来,我国航空、新能源汽车、掘进装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与集中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的高效决策体系息息相关。
“我国完善的公共研发体系能保障战略规划布局系统推进、重大项目有效实施。实践证明,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组织优势。”万劲波认为。
——“卡脖子”问题坚定我国自主创新的决心。
日前,我国宣布围绕中国空间站将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来自17个国家的23个实体踊跃参与;英特尔架构的生态上,集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数百万开发者。
“纵观现代科技发展史,每个人科学研究的成就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完成的,高科技产业也是在竞争合作中得以快速发展的。人为阻碍科技交流既违背了科技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历史的潮流,不可能长久。”王晓东说。
“中兴、华为事件之前,很多人觉得芯片和普通的电子元器件一样,可以直接从市场上买。有了这堂课,而今越来越多的国人自发地关心国产芯片技术和产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技术管制只会进一步激发我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倒逼自主创新的热潮。
受访专家认为,短期看,“卡脖子”问题会对我国当前科技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长期看也不失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机遇,开放合作也依然是大势所趋。
谋未来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挖掘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
面对外部风险和挑战,办好自己的事、把我国科技发展得更好更快,是最有力的应对。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今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着力扭转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激发创新活力。这份“破五唯”的改革文件刚一发布,就在学术圈引发热议。
“我国科技竞争力要实现从一流到超一流的跨越,必须向改革要动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说。
受访专家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建立更高效的经费使用机制、更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更合理的薪酬体系、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环境,充分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
——继续强化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11-2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
03-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