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瞭望》栏目从创办伊始就注重发挥后勤各领域专家的作用,让专家在杂志上发声,做有权威的报道。杂志联系了总后机关、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经常就后勤的前沿热点问题与专家沟通,策划报道选题,商讨写作思路,力求将最新的后勤资讯、最权威的观点看法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据统计,2014年《全城瞭望》栏目一多半的文章出自专家之手,其权威性得到了读者的充分肯定。
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新闻媒体掀起了一股回顾甲午战争历史、反思战争失败教训的热潮。多数文章都从战争准备、战场指挥、人员素质、战舰优劣等方面分析失利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清军后勤保障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该杂志编辑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能组织一篇分析甲午战争后勤保障的文章,由既能顺应纪念甲午战争的报道热潮,又能凸显《后勤》杂志的专业优势,可谓一举两得。编辑当即与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后勤历史权威专家张连松联系,确定了文章的主题。2014年6月、7月,《全城瞭望》栏目以上下篇的形式重磅推出张连松教授的文章《甲午沉思录:清军失败的后勤因素与战后转型》。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从晚清军费支撑、后勤保障体制、军用物资运输、后勤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清军失败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发表后读者争相传阅,受到广泛赞誉。
改进文风,
做有趣味的报道
作为总后勤部的机关刊物,《后勤》杂志担负着后勤工作业务指导的职责使命,但稿件也形成了较为“严肃”的面孔,存在“材料化”与“公文化”的影子。读者也反映有的文章语言枯燥乏味、单调无趣,读起来像是“书面报告”。 《全城瞭望》栏目甫一开办,编辑们就期望在文风上能够有所突破,从而给杂志换一个活泼的面孔。
在编稿过程中,大家尽量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语言风格,力求使文章读起来轻松愉快、赏心悦目。比如稿件写法上有的以前线传真的方式,报道一线动态;有的以专家问答的方式,关注重点内容;有的以连线总部的方式,发布权威意见;有的以文尾链接的方式,介绍新闻背景等,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语言运用上则尽量避免专业术语,多用口语、俗语甚至网络流行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普遍反映,《全城瞭望》栏目的文章越来越好看,越来越耐看,给杂志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2014年第2期《全城瞭望》栏目刊登了一篇介绍美军军人身份牌的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此稿的主标题是《从“狗牌”到通用通行卡》,副标题是“美军军人身份牌的前世今生”。标题分别采用了美国大兵对军人身份牌的戏称“狗牌”和网络流行语“前世今生”,诙谐的语言一下就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故事,对“美军军人身份牌的发展过程”“美军军人身份牌的三大作用”“美军最新的身份牌什么样”3个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美军身份牌的全貌。稿件末尾增加的“链接”《美军军人身份牌的演变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美军各个时期军人身份牌的不同样式和特点,让读者对美军军人身份牌有了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读者热议,被评为年度优质稿。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1-05 来源:未知
02-26 来源:网络整理
07-26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