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近日根据俄罗斯政府采购网站公布的文件显示,俄军“战友”系列作战机器人系统的第一阶段试验设计工作已经正式启动。
而在此之前,卡拉什尼科夫集团前总经理弗拉基米尔•德米特里耶夫曾在“军队-2019“论坛上表示,该集团也确实接到了俄国防部打造新一代作战机器人产品线的订单。同时,根据“铀-9”在叙利亚战场上的表现,俄国防部要求该公司必须在2020年底前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另据俄媒透露,俄罗斯国防部也将为该项目划拨超过1300亿卢布(约合18亿美元)的资金,而这些钱则主要被“铀-9”制造商卡拉什尼科夫集团用于研发新一代作战机器人的动力装置、光学定位器、机器视觉系统等等。
客观上说,一谈起战斗机器人,目前很多人还会把对这种装备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影视作品中,总以为战斗机器人就应该像《终结者》中的施瓦辛格一样,不仅具有人形,而且还能自主作战消灭敌人。
然而可惜的是当下俄罗斯投入叙利亚战场并参加实战的“铀-9”(天王星)战斗机器人,只不过是一辆通过人工遥控操作的履带式战车而已!它全长5.12米,宽2.53米,高2.5米,战斗总重超过10吨,遥控距离3公里;武器配置为一门30毫米机关炮,一挺7.62毫米同轴机枪,4枚反坦克导弹或(混搭)近程防空导弹。
理论上“铀-9”机器人具备一定自主作战能力,可自行通障、搜索、跟踪、锁定并向目标发起攻击。
根据俄军记录“铀-9”在叙战场上参加实战的文件显示,它在抵近武装分子据点100~200米处后,可自行搜索目标并启动机炮导弹武器对敌人进行轰击,强大的火力的确显示出了战斗机器人的巨大战术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在优势明显的前提下,“铀-9”同时在实战中也暴露出了很多严重缺陷,比如遥控距离虽号称3公里,但往往会在500米左右就失去联系,据说最难堪的一次是作战仅1.5小时,信号就断了19次。
此外还有机械可靠性,据说“铀-9”在叙利亚实战中不仅经常会“掉链子”,而且因为是履带式,所以维修起来也非常麻烦;最后还有火控和动力悬挂系统等等问题,比如移动时无法瞄准目标,射击后由于稳定性差,因此无效攻击也非常多。
综上,因为“铀-9”是世界上首个被投入实战的战斗机器人,所以暴露出来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不过也正是为此,俄军才有机会总结经验并投入1300多亿来提高下一代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