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重大事件,时效为先。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是世界舆论竞争的焦点,更应该是中国军事新闻夺取国际话语权的突破口。在确保新闻事实准确的基础上,谁抢占了“第一落点”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能否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事实”,对能否达成传播意图至关重要。以“3·14”事件为例,如果中国媒体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西藏发生打砸抢烧暴力恐怖事件”的信息,西方媒体一定会不遗余力炮制谣言并造成众多受众的错觉。在涉及中国军队或有军队参与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军事新闻必须确保时效领先。
六是善讲故事,文以载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塑造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关键,是“把‘道’贯穿于故事之中”,把中国军队立场和声音进行“编码”,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让人悟“道”,讲好中国军队故事。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讲什么样的故事。既讲中国军队听党指挥的军魂,又讲中国军队热爱人民的宗旨;既讲中国军队的光荣传统,又讲中国军队的创新跨越;既讲中国军队的国际贡献,又讲中国军人的牺牲付出。二是把故事讲给谁听。要树立受众意识,无论是事实选取、话语表达、讲述方式等,都需要针对不同对象有所区别。三是如何讲好故事。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要讲究语言艺术,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七是移动互联,创新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契机,谁就能抓住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在当前条件下,要特别注重抢占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以海外社交媒体报道为突破口,努力牵引带动、改进提升中国军事新闻国际传播水平。以新华社为例,从2015年开始成立专门机构,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开设账户,准确、及时、有效地发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声音,明显提升了中国声音在海外年轻受众中的影响力。
八是借船出海,巧用外力。缺少海外落地终端、无法与海外受众直接见面,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军事新闻“走出去”的一个短板。2015年9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新华社与世界知名媒体《华尔街日报》及其网站合作,在重要版面推出《习近平:从艾奥瓦访客到白宫贵宾》整版报道,营造了友好的舆论氛围。可见,借助国外媒体的现有渠道,加速进入目标市场,通过海外付费或免费供稿、内容交换与定制推送、共同举办活动等,是快速提升中国军事新闻海外落地率和到达率的有效手段。
九是搭建平台,壮大盟友。在军事新闻的国际传播领域,除了西方国家有一些民间性质的战地记者组织和协会外,目前还没有层次较高、受到各国广泛认可的全球协调机制。中国军事新闻媒体可抓住这一时机,成立“世界军事媒体峰会”,定期召开高级别论坛会议,就涉及军事新闻传播的重大问题主动发声,设立和评选“国际军事新闻奖”,从而掌握话语制定权。同时,利用中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等资源优势,巩固和壮大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舆论“统一战线”,厚积薄发、深远经略,逐步消解西方的舆论霸权。
十是培养人才,厚植基础。媒体形态的深刻变化、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传统的军事新闻人才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于承担着“走出去”使命的中国军事新闻人来说,有三种能力素质不可或缺。一是全媒体的采编能力。必须深入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具备开展多媒体采编工作的能力,特别是要能够熟练掌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产品的生产技能。二是多元化的国际表达能力。中国军事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全球化,作为传播者必须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人群的特点,在全球化的传播中做到个性化、差异化传播。三是持续的学习创新能力。军事新闻工作者是国际形势的瞭望者、军事变革的观察者、技术创新的实践者,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永不满足的学习创新能力,方能始终勇立潮头唱大风。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