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军事外宣工作,更好地在国际社会塑造中国军队形象、传播中国军队声音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目前中国军事新闻“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这是人们对当前“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的生动表述。概括起来讲,中国军事新闻在构建国际话语权方面存在着四个方面“不够”的问题:
一是自信不够。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大肆“妖魔化”中国军队的大背景下,中国军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展示显得“自卑”有余、自信不足,突出表现在不敢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扬中国军队独有的制度优势和自身特色。
二是主动不够。由于受体制弊端和不良政绩观的影响,中国军队在塑造和展示形象方面显得被动有余、主动不足,突出表现在遇有涉及中国军队的重大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发生时,往往不能主动发声,被境外媒体或不良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错失舆论斗争的主动权。
三是阵地不够。与过去长期国土自卫型的军队建设模式相适应,中国军队的新闻宣传力量传统配置也是“内向型”的。在国内,只有面向“人民群众”的新闻宣传机构,缺乏专业化的外宣力量体系;在国外,既没有自己的新闻采集力量,也没有新闻传播的平台载体。
四是技巧不够。新闻宣传,讲事实也讲技巧,在国际舆论场争夺话语权更需讲技巧、讲规律。如果继续重复那种不顾对象、自说自话、自言自语、自我满足式的宣传,就很难被海外受众接受,更别说争夺话语权了。
中国军事新闻“走出去”的途径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既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强大的“软实力”。在中国军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亟需转变思维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阵地建设、提高方法技巧,更好地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
一是转变战略,积极进取。中国军事新闻要在指导思想上彻底摒弃过去的防守思路,准确把握国际舆论中攻守易形的发展态势,迅速推动中国军队形象塑造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主动发声、快速发声,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以主动作为、积极进取的行动化解被动、赢取先机。
二是整合资源,放大优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支大国军队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结合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程,抓住军队新闻媒体改革融合的契机,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突出出来,从体制编制、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上,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需求摆到应有位置。从适应发展、发挥优势的角度出发,对现有军事新闻单位在职能定位、目标任务上进行重新划分,确保国际传播需求得到有效落实。结合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规划,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制度优势和资源优势。
三是阵地前移,拓展战线。阵地建设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提高国际传播领域的辐射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离不开科学健全的阵地体系。中国军队新闻机构目前在海外尚未设立任何分支机构,也没有派驻一名常驻记者,这与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塑造的需求、与国内外受众对专业化国际军事新闻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可以考虑在美国、俄罗斯、北约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等军事大国或重要军事力量所在地,在中东、北非、中亚等军事热点地区,以及中国军事力量“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枢纽地,设立军事媒体分支机构。初期,可依托中国驻外使领馆武官处或中央新闻媒体分支机构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再扩大规模、增加本土化报道力量。
四是设置议题,以我为主。在国际舆论场,西方媒体凭借强势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大肆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对此,中国军事新闻宣传不仅不能“失声”,更要跳出西方媒体的“话语陷阱”,在众说纷纭中传播中国观点,发出与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既立足中国特色又合乎时代潮流的新话语体系。比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一次记者会上就南海局势阐明立场时说,“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就引发国内民众广泛认同,也引起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将“航行自由”转化为“横行自由”,就是一种高明的议题设置。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