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报道,传递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发布的是涉及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全局的权威信息。因此,时政报道不容出错。一旦出错,不仅记者辛辛苦苦、呕心沥血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产生无法弥补的不良影响。而要保证时政报道零差错、零改稿,就要求每一个节点都要把好安全关,绷紧“每一个环节都是最后一个环节”这根弦。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牢固树立“最后一道把关人”思想意义极其重要,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标准、职业要求,更是一项政治标准、政治要求。首先,要严格“按章办事”“按规矩办事”,坚持各个环节“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始终确保稿件的编审发等在规范的流程轨道上运行。无论手边的工作多么繁杂,无论有什么理由,处理稿件时都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简化程序、简单处理。如果不按程序办、不按要求办,就难免会出问题。其次,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敏感度。特别是在处理稿件时,要坚持抱着“挑毛病”的态度来核校、编审,即使是对于各级层层审过的稿件,也不能“迷信”,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在已经审过的稿件中,有时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因此,要时刻保持“警惕性”。
事实上,认真细致,责任心强,严谨的工作作风,应该是每一名从事时政报道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有些同志的观念中,往往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们有严格的编审发程序、流程,即使一道关口因为失误出错了,还有后面的同志把关呢!可如果在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口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后面处理稿件的同志,特别是终审发稿人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有时在处理万字长文的大综述、重点稿时,面对大量的数据、事实,编辑、发稿人很难一一核实,更多的还需要依赖于稿件源头的严格把关、核校。
因此,在强调发稿人“最后一道把关人”的同时,应把关口前置,从源头端就要对每一句重要讲话、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数据等进行核实,查出处、找原文。撰写后,也要反复核校,切实从源头封堵错误,将报道差错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实,不论编辑、发稿人,还是记者,或者说接触稿件编发每一个流程的人,都需要树起“最后一道把关人”的观念,都要牢固树立起“底线思维”,这对于消除各种隐患,提高报道质量必将有所助益。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未知
10-17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