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友|战“疫”面前有战友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总能见到一群人的身影冲在前方。他们曾是橄榄绿、浪花白、天空蓝,但退役不褪色,在疫情袭来之时,他们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个“若有战,召必回”的感人故事!
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兵:战友红色志愿突击队长冯建国。
个子不高却精神抖擞的这位老者,就是湖北战友集团驻武汉优抚医院志愿突击队队长冯建国。
在这个收治院区,冯建国和志愿突击队员们严阵以待。无论院区消杀还是物资配送,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如何确保22名志愿服务队员的健康、安全是冯建国作为队长心里天大的事。做完总结会之后就已经到了饭点,冯建国迅速整理好心情,赶往送餐点,开始全院的午餐配送。
从2月7号开始,冯建国已经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连续忙碌了60多天。在很多人看来,退休年纪的他完全不用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此拼命。
冯嘉欣 冯建国的女儿:因为爸爸他本来年纪就比较大了,他抵抗力自然就不比我跟我妈,家里人包括我妈,都是很反对他。
冯建国也很两难,可面对大武汉家门口的疫情,老兵的心情何尝不是翻江倒海。
冯建国 退役军人/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长:我还是跟他们做思想工作,我说我本身是个党员,又是退伍军人,能够动一下我就出去动一下。
面对疫情这个有着隐形敌人的战场,老兵冯建国时常回忆起自己出生入死的那一段烽火岁月:1975年,18岁的冯建国应征入伍,四年后,在某次边境作战中,冯建国作为当时原陆军某部坦克团的尖兵,报名来到了这场战役的最前线。
冯建国 退役军人/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长:(1979年)2月17号的早上6点40分,总攻开始。我们正准备吃饭的时候,炮弹从我们头上飞过。
霎时间,炮弹声此起彼伏,把头顶刚见白的天染成了红色。一轮紧张的交战过后,刚从前线下来的冯建国收到了一个噩耗,一个连的战友、一起从武汉新洲去参军的老乡——彭红安,牺牲了。
冯建国 退役军人/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长:最亲密的战友,又是老乡,平时关系那么好。通过这个疫情,我就想起了他。我比他多活了41年,这个时候,我也要有担当。
冯建国看到了自己单位支援抗击疫情的消息后,第一个报了名,参加到硚口区战友宾馆隔离点的保障服务一线工作中。
整理床铺,保障水电,搬运医疗垃圾,分发救援物资,隔离点的全面消杀……冯建国带领全队第一批10名志愿者与时间赛跑,保障救援的顺利开展。
经过一周的奋战,战友宾馆隔离点的病人全部转入定点收治医院后,他才歇下喘口气。可刚歇下第一天,集结号又吹响了。
冯建国 退役军人/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长:2月14号,我刚在家做饭,看到群里号召退伍军人赶紧支援优抚医院,我饭也没吃上就跑去支援了。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的任务是冯建国所在的湖北战友集团第二次组织突击队,任务是进入武汉优抚医院做全面后勤保障。
冯建国 退役军人/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长:害怕吗?害怕。但我是党员,退伍军人不往前冲,要谁冲去呢。
冯建国带着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志愿者,一直忙活到深夜3点。清理工作完成后,不善表达的冯建国只是拍了拍队员们的肩膀,对他们打心里眼表示感激,就如同许多年前和他一起上硝烟战场的战友们一样。
薛丽 战友集团志愿者突击队员:他是当兵的那种人,遇到那种很大的事件,他绝对是要冲在前面的。因为他又是这次的领头人,所以我没有犹豫。
穿好防护服,背上二十多斤的消毒药水,冯建国开始了这一天的第二次全面消杀。从踏进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始,身边并肩作战的22名支援突击队员就像当年的战友一样,给了他冲锋陷阵的力量。
03-25 来源:未知
08-20 来源:未知
10-24 来源:网络整理
11-10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4-09 来源:未知
06-20 来源:未知
08-23 来源:网络整理
11-05 来源:未知
12-04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