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8日,这一天对湖北省雁门口镇的居民们来说是相当震惊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在大家记忆中,11年前就已经死了的女人张在玉,忽然又活生生地站在他们眼前!街坊邻居们瞠目结舌:她不是溺水了吗?不仅还活着,还带着一个男人和孩子一起回来的!面对街坊邻居惊讶的目光,张在玉站在家门口,也是一脸懵然:“我老公呢?”

经过七嘴八舌的议论,张在玉也逐渐惊讶起来:老公,居然因为杀了‘她本人’而被判了15年的刑?怎么弄成这样?
张在玉的回归也让当地警方目瞪口呆:被害人还活得好好的,岂不是说明,当年这个轰动一时的‘佘祥林杀妻案’是场错案?
一、丈夫杀妻、被判15年
时间回到1994年,张在玉和丈夫佘祥林是镇子里很平凡的一对夫妻。1月下旬,不知什么原因夫妻二人大吵了一架。
妻子摔门而去,气头上的佘祥林没有去追,没想到妻子这一去竟然三个多月都没有回来。
出门没带什么钱,又没有住的地方,一个女人能到哪里去呢?是不愿意回家还是回不了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佘家人和娘家人逐渐焦急起来。

三个月后,附近的一个村的水塘里忽然浮现一具女尸,女尸已经浸泡很久,肿胀难忍,不知是不是女儿失踪导致太过神经紧张,张在玉的家人去现场辨认后,竟一口咬定就是张在玉本人。看似合情合理,亲人的指证,让人一时联想不到,这个死者或许并非张在玉本人。
命案是特大刑事案件,警方很快介入调查,发现死者的年龄、体貌特征、都和失踪的张在玉非常契合,死亡日期和张在玉的失踪日期也非常相近。
张在玉失踪前只和丈夫有过激烈冲突,所以佘祥林被警方列为第一嫌疑人。警方怀疑:可能是感情不和导致的情杀,佘祥林有充分的作案动机。但苦于没有证据,警方出于民众安全的考虑,选择先把犯罪嫌疑人控制起来,审问盘查。
因为此案线索太少,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嫌疑人的口供。佘祥林被警方扣押后,审讯工作紧锣密鼓地持续了十天。

期间气氛非常紧张,一天吃两顿饭,不让喝水和睡觉,还有办案人员连续不停地逼问,高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根本没有杀人的佘祥林最后还是熬不住,糊里糊涂的招认了。随即,佘祥林马上被逮捕归案,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刑15年。
二、妻子归来、重审冤案
本以为案件已经尘埃落定,没想到死者本人还能再度出现。张在玉回家时,佘祥林已经服刑十一年。这期间,她又去了哪?
为什么不回家呢?据张在玉本人说:她和丈夫吵架后,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完了,一路乞讨到了山东,在山东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并和他“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孩子。
不知是出于对以前夫家的愧疚,还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张在玉说动了现任丈夫。2005年3月,张在玉和现任的先生、儿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妻子的归来带来了两个讯息:其一,当年水塘里的死者到底是谁?其二,既然张在玉没死,又何来佘祥林杀妻之说呢?张在玉回来后,佘家人立刻到公安机关申诉。
当地的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立刻组织警力重查当年的案件。荆门市委听说后,立刻下派负责人,对责成有关部门依法纠错。
国家相关部门的效率很高,一面对正在服刑的佘祥林变更强制措施,一面对当年的无名女尸疑案重新追查;4月上旬,京山县人民法院开庭,重审当年的杀妻案,宣布佘祥林无罪。
重审当天,上千名关心真相的群众自发地等在人民法院门口,共同见证法律的判决。终于,漫长的等待后,时隔十年,蒙冤入狱的佘祥林终于重新走在阳光下。
三、予以补偿、重新生活
十年的牢狱生活,给了佘祥林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冤案消磨的不仅他一个人的意志,更是一个家庭十几年的悲喜。佘祥林释放后,政府领导和律师同佘祥林及其家人进行了妥善的沟通,雁门口镇政府决定一次性给予佘家生活困难补助费20万元,后续陆续得到的补偿款共计70万余元。

受到政府抚慰的佘祥林显得轻松了很多,离开法院前,对相关的部门一再表示了理解,虽然逝去的时光已经不能补偿,但人总要向前看,有了这笔资金和身边人的理解,佘祥林表示,今后会调整好状态,积极的面对生活,回归家庭,补偿这十年来的缺憾。
四、总结:
佘祥林的故事引人深思,在这个故事里,你我不只是旁观者,也是站在百姓角度思考的共情者。
会有声音反映出对国家公信力的质疑:人生中最美好、精力最旺盛的十年被拘禁,出来后很难再适应社会,70万真的能补偿佘祥林的苦难吗?

这样的冤案以后会不会在下一个张祥林、刘祥林身上重演?和佘祥林同身份的我们,不免会有不平和隐忧。
老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话还说: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佘祥林案件纵然反映出一些法律建设的缺口,也为国家司法部门的建设敲醒了警钟。
我们应该感谢有佘祥林这样的人,为法律的疏漏之处做出了补充;也应该庆幸张在玉的出现,让无罪的人最终得以昭雪。

身为公民,应理智地看待这件事:给人犯错的余地、给人改错的时间。这世界上没人能保证终身不犯错,何况是由很多个‘人’组成,又为上亿人的公平正义负责的司法部门呢?
我国一直是发展中的国家,许多运营着的社会体系都是后天随着时间的轨迹逐渐完善的。不要被‘民愤’控制,也不必老揪着一个错不放,给法律以信任,相信以后这种冤假错案会逐渐消失。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3428261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