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6月11日电 “上班时间特灵活,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前,习水县东皇街道物流南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学校把俩孩子接回家安顿好后,周雪转身来到楼下的服装加工厂,娴熟地操作起锁边机来。
对比之前的生活,周雪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搬来前,我们一家6口住在习水县三岔河乡狮子村,全家的开支主要靠丈夫打工支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雪说,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她也不得已丢了老小外出务工。
“有钱挣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钱挣。”在外务工的日子,老人、孩子是周雪最大的牵挂。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城里人,“娃娃在家门口上学,老人在家门口看病,自己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也愈加迫切。
2017年,习水启动移民搬迁工程,周雪一家和来自该县15个乡(镇)的581户2590人一道,陆续搬入了习水县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物流南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娃娃家门口上学,老人家门口看病的愿望也随之“一步到位”。
可周雪“家门口上班”的愿望落空了,“能按时上下班”成为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兼顾了家庭,根本就没办法按时上下班。”求职路上,周雪为此屡屡碰壁。
搬迁民众的这一切,习水县总工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迅速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依托已建成的社区安置点联合工会,“送培训”到基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家政、护工、厨师、汽车维修工等技能培训,提高搬迁民众就业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县内外相关企业“送岗位”到安置点,动员有意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搬厂回家”,就近安置搬迁民众就业。
正是在习水县总工会的多次协调下,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贵州顶尖婴童服饰有限公司于2017年10月,把厂搬到了安置点,周雪的愿望得以实现。
“生产车间共10条生产线,目前有150多名像周雪一样的搬迁民众,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的订单式培训,在家门口变身产业工人。”物流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罗忠告诉记者。
“上班很自由,不用打卡,不用按时上下班。”周雪表示,自己现在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到工会爱心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可以享受折扣优惠,有‘四点半学校’,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没地方去,业余时间,还可以到职工书屋学习‘充电’,生活遇到困难,可以申请困难会员生活救助。”周雪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已成为工会会员的她,正感受着“大家庭”带来的更多温暖。
“让搬迁民众稳得住、能致富,工会可以做的事很多。”习水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马静告诉记者,在推进“建工会·促就业”行动中,主动争取县委、政府支持,确保工会组织在安置点“搬一期、建一期、转一期”。
截至目前,习水县17个500人以上安置点已全部建立工会组织,20个500人以下安置点全部建立工会小组,实现安置点工会组织全覆盖。通过“春风行动”等,习水县工会培训搬迁民众400多人,推荐就业800多人。
“我们还要在‘送培训’‘送岗位’上下功夫,目前正在组织100名搬迁民众开展家政和厨师培训,开展全县水电工、泥水工等技能比赛,进一步提升搬迁民众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马静说。(完)
05-30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7-15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09-25 来源:未知
09-30 来源:未知
10-21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2-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