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头部券商招聘实习生的名义骗取学生个人简历及笔试题答案,如此“神操作”出于在校大学生之手,实在令人佩服三联。
日前,“某知名高校在校生冒充中金、中信招聘骗取笔试作业”的话题在微博、知乎、虎扑等社区引起热烈讨论。由于在某“中信笔试”邮件中要求格式保存为“CICC”,导致骗局被揭穿。在大量受骗学生的剥丝抽茧中,当事人也很快被认定为是广东某“双一流”高校的在读生。
此后,当事人发布公开声明进行澄清,称系他校某大二学生所为,动机在于收集简历并出售给中介机构获利,并晒出大量证据。不过,相关内容再次引起网友们的大量围观质疑。涉及券商也表示:相关实习招聘信息为假。最终,该次闹剧以当事人自行承认并道歉收尾。
事实上,由于涉及到公司形象以及潜在的法律纠纷,近年来实习乱象已被多家券商关注并有所整治。不过,就业季时的种种遭遇仍让“准金融人”们压力山大。在行业加码文化建设之际,券商实习中的乱象能否彻底改变?
中信中金“串场”露馅
如果不是一次由于粗心大意导致的“串场”,这起冒充头部中资投行实习招聘的骗局恐怕至今仍未揭穿。
近期,“某知名高校在校生冒充中金、中信招聘骗取笔试作业”的话题在微博、知乎、虎扑等社区引起热烈讨论。据悉,在相关实习招聘发布后,陆续有高校的实习群、就业群里曝出,某一则中信资本招聘实习生的信息不实,并引来多名参与同学的“扒皮”。
就“假招聘”露出的马脚来看,据多名在校生反馈:同一个邮箱,招聘的公司有时是中信、有时是中金;企业logo也存疑。例如,有同学收到的中信笔试邮件通知中,要求将文档标题命名为“cicc_ibd_FE_姓名”。
这样的“串场”在成为笑点之后,也被大量学子愤而“扒皮”:由于当事人“学术不精”,在文件编辑后未删除“属性”中的作者信息,其身份和学历、实习状况也很快被曝出:系广东某“双一流”高校的在校生,其领英中列出中信证券(600030,股吧)IBD等多份实习经验,且获得国外某著名高校offer。
对此,券商中国记者向中信证券求证实习信息是否属实。对此,中信证券给出的答案是:经核实,该同学未有在其公司实习经历。
在引起大量围观爆料之后,当事人也出面发布公开声明进行澄清,称系其相识的某校大二学生钱某某所为,并晒出大量证据。
不过,相关内容再次引起网友们的大量围观质疑。最终,该次闹剧以当事人自行承认并道歉收尾。
那么,此骗局的主要盈利点何在?根据现有爆料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1.当事人在发布招聘信息后,会通过邮件发送笔试邀请,内容与应聘及业务关系不大,而是更类似于国外大学的课程作业,疑似是帮留学生做作业的中介借假招聘之机骗取答案;
2.有的笔试邀请题目为本科毕业论文翻译,并要求引文格式及数据集、代码,疑似骗取论文转卖;
3.据当事人自称,发送假招聘的“钱某某”动机在于搜集简历,并出售给中介获利。
而从设局成本来说,此骗局在一本万利之外,被揭穿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在求职季或实习阶段,微信群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实习或就业信息转发,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共享,在病毒式传播之下,即便是被个别人看穿放弃,也能收获一大批简历和精心准备的“笔试题”。
另一方面,该骗局刻意碰瓷中信、中金这样的头部券商,在增加招聘的吸引力之外,也给应聘者落选留下心理预期。毕竟头部券商的投行岗位可算是“一岗难求”,应聘者在笔试后“落选”也不会过多疑虑。
在造假被揭穿后,受骗同学已开始建立维权群,且已有采取报警等法律措施,相关事件仍在持续发酵。陆续有学子加入“打假”队伍,更有爆料者称曾在2019年收到过文档属性相同的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笔试题,令此次虚假招聘事件细思恐极。虽然该事件最终以当事人承认错误并道歉收尾,但其背后是否存在“产业链”、是否还有他人曾参与设局,仍引发大量讨论。
券商辟谣:实习信息为假
虽然已被多方扒皮,但是相关实习信息是否有可能是真的呢?对于“内行人”来说,显然没有这样的可能。
05-30 来源:未知
06-18 来源:未知
07-15 来源:未知
09-01 来源:未知
09-25 来源:未知
09-30 来源:未知
10-21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0-27 来源:未知
12-2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