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释(Note / Notes)(“注释”黑体五号字,“Note / Notes”Time News Roman,五号字,加粗。)
注释采用文后尾注形式,全部顶格,在文中需要说明的文字处插入尾注(依次上标阿拉伯数字序号1),文章末尾序号1对应的文字即为该处注释的内容。
(二)参考文献(Reference / References)(“参考文献”黑体五号字,“Reference / References”Times New Roman,五号字,加粗。)
1.参考文献如超过一行,从第二行开始悬挂缩进两字符;
2.参考文献指按顺序列出正文和注释曾参考的文献,不同语言文献排序为:中文文献(包含外文文献中文版)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和外文文献作者均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作者不详或机构作者时,以其英译首字母排序)。
3.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全角,英文参考文献用英文半角,中文参考文献无须译成英文。
4.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份先后顺序排列;若出自同一年代,在年代后加注a、b、c区分,如:陈卫星(2016a)、陈卫星(2016b)。
5.如果是报刊上的文章,没有具体作者,可以用报刊名称作为作者;
6.具体范例:
期刊论文:
黄旦(2015)。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新闻与传播研究》,(12),5-19。
杨国斌(2017)。情之殇:网络情感动员的文明进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40),75-104。(境外中文期刊文章中附小括号注明出版地。)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76-187.
会议论文:
黄旦(2014年7月)。在“书”与“刊”之间:发明中国现代报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媒体文化比较研究”会议论文。北京。
Peters, J. D. (2011, March). Two cheers fo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Media Histories: Epistemology, Materiality, Temporality. New York.
书籍:
陈卫星(2004)。《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
Silverstone, R.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UK: Routledge.(英文著作中,美国出版地要列出城市与州名简称,美国以外的地区要注明国名)
奥平康弘(1997)。《ジャーナリズムと法》。东京:新世社。(非英文的外文著作样式,直接使用原文字。)
书籍章节
张咏,李金铨(2008)。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载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第281-30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用书籍章节时,须析出文章页码)
Carey, J. W. (1999). Innis “in” Chicago: hope as the sire of discovery. In Acland, C. R. & Buxton, W. J. (Eds.). Harold Innis in the new century: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s (pp. 81-104). Montreal, C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引用书籍章节时,须析出文章页码)
04-01 来源:未知
04-02 来源:未知
04-03 来源:未知
04-13 来源:未知
04-21 来源:未知
04-28 来源:未知
05-01 来源:未知
05-07 来源:未知
08-14 来源:未知
10-16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