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说到相声,大多数的观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德云社。虽然说德云社之前也有相声,但是相声的地位在传统艺术形式里就像是边缘化的存在。包括各种大型晚会上也会有相声表演,也只是陪衬而已。也有不少的相声大师,却没能把相声做大做强。那会应该没人能想到,相声有一天还能超越国粹之类的传统艺术,可以把相声商演的规模提升到和明星演唱会一个级别。
可惜的是,相声观众都知道是郭德纲带领着德云社把相声发扬光大,不少相声同行却一直对德云社各种的不待见。不待见就算了,还要想方设法地打压和排挤,郭德纲最艰难的时候就像是四面楚歌,都有点想把德云社置于死地的感觉。本身相声在传统艺术形式里就属于小众,最初的演出场地也很简陋,和街头杂耍艺人们的身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观众也是社会底层,所以为了吸引招揽观众,自然会用点不雅的词汇,甚至有些都根本就不是擦边,直接是明目张胆地用“俗”诱惑观众。
可以说相声的内核里就离不了个“俗”,毕竟相声是制造笑声的艺术,能逗笑观众就得,手段上哪儿有那么多的讲究?就像不少流传下来的相声段子,可以说有很多都是糟粕。因此当德云社把相声带到观众面前时,开始有人关注到相声。曾经流传的小曲也开始被人揪住小辫子不放,德云社之外的相声同行们也自诩主流,扯上反三俗的大旗,矛头对准的就是德云社。
主流们的相声宗旨好像很明确:就是要笑中带泪,要有教育意义。不过说真的,本身观众愿意听相声就是为了放松心情,谁有心情听相声演员在台上说教呢?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主流们如何打压德云社,观众还是愿意真金白银的支持德云社。商演一票难求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中国的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但是真正传承的人却不多。最终在主流眼里的非主流郭德纲却开始不断的用心传承着传统艺术,相声之后,德云社还有自己的京剧剧社。之后就是在他的家乡天津创立了鼓曲社,鼓曲社开业也很隆重。德云社主力演员都出现在鼓曲社开业现场,除了粉丝们喜爱的张云雷之外,连多年不开嗓的董事长王惠都精神抖擞的站在舞台上。
天津是曲艺之乡,网上就曾经流传着一个小段子,大意就是内蒙古人不一定都会骑马,山东人不一定都会开挖掘机,但是天津却都会说相声。准确的说不是天津人都会说相声,而是天津人骨子里自带的那种段子手潜质。最近这段时间天津情况有点紧张,天津人却出奇的乐观和充满喜感,有网友都觉得天津给人的感觉,不管情况多差都会笑。
郭德纲是天津人,自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天津加油。因此他和王惠还有高峰张云雷,用传统艺术形式传播宣传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助力天津抗疫。说实话,就郭德纲创作的这些传统艺术作品,有些作品的曲风可能很多观众都不是很了解。比如说郭德纲表演的是:十不闲小曲《众志成城》。具体“十不闲”是什么,可能不少网友都要网上普及一下。郭德纲的作品里,几个徒弟也一起合作。贴板:于鹤真,合苏:杨鹤通、尚九熙、李鹤彪。
王惠表演的是京韵大鼓《战役》,高峰表演的是快板《海河儿女》,张云雷表演的是铁片大鼓《威武天津》。四段助力抗疫的作品也得到了观众和粉丝们的欢迎,粉丝眼里,他们的用传统艺术传播宣传的正能量,也是满屏主流的既视感,更有网友觉得他们已经远远超越那些主流同行。真正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这样的新作品,不知道几个主流能和德云社抗衡呢?
在如今的德云社已经越来越强大,虽然那些自诩主流的同行依旧是不服气,但是这些年主流媒体已经开始和德云社合作。比如说央视春晚,还有德云社的相声春晚等等。观众可不管什么是主流什么是非主流,只要他们的作品能解压,就会支持。商演到今天德云社依旧是一家独大,虽然有相声同行还曾经指着郭德纲的鼻子不服气,郭德纲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计较。
说到商演的时候,郭德纲也说过,商演是检验相声演员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商演成功未必是好的相声演员,但是商演不成功肯定不是好的相声演员。好像有人也不信,硬着头皮效仿德云社的商演,最终不成了笑话?德云社也是从最底层走出来的,曾经也遇到台上没有观众,甚至被轰下台的尴尬,不过这些都过去了。有句话怎么说?曾经爱答不理,如今已经是高攀不起,德云社就是现实的写照。
虽然德云社的商演已经让不少观众高攀不起,也是他们努力的结果。就像他们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已经郭德纲本人传统艺术的储备,纵观整个曲艺界如今应该都找不到对手。虽然说一开始的主业是相声,京戏评剧等等,郭德纲都不在话下。甚至一个人还开了一档评书节目:这样的实力,有人都不明白,那些所谓的主流们怎么就没觉得惭愧过?主流们组织的一些相声乃至曲艺的活动,德云社永远处于缺席状态。也是因为德云社的缺席,路人的感觉档次都上不去。
观众都不是傻子,已经没那么好糊弄,任何一个行业的演员拼到最后都是拼的实力。滥竽充数只适合那些旱涝保收的主流,若是那些自诩主流的相声同行,某天也和德云社一样靠实力吃饭时,是不是有人会走投无路呢?看着德云社助力抗疫,用传统艺术传播宣传正能量时,还有主流同行觉得德云社依旧是相声界的非主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