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3)

  其中,UP主“古琴诊所”(上海自得琴社)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民乐表演。泛黄的古画背景色中,一群人身着中国古代服饰,奏起《七子之歌》,仿佛古画中的乐师“动”了起来。此前,琴社与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合作,演奏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插曲的视频,在B站、微博和YouTube等平台获得超过5000万点击。在YouTube上,他们收获了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外国粉丝。有网友评论:“他们也许就是下一个李子柒。”

  琴社成员大部分为80后、90后。成员唐彬回忆,他从小学习西方乐器长笛,但彼时是被父母逼着学的,自己并不喜欢。高中时,偶然有一天,他看到电影《英雄》中的一场棋馆戏,被剧中人物弹奏古琴的一幕击中灵魂。此后,他不惜逃课都要偷偷去学古琴,直到今天,成为一名古琴老师。“这就是自己喜欢,和父母逼迫的区别。”他说。

  琴社想到用古画形式进行民乐表演,背后其实有一番纠结。成员白无瑕坦言,此前她单独弹奏古曲的视频,在B站流量很低,古曲貌似“调不成调”,许多年轻人压根听不懂。可一旦她用古琴弹奏影视、动漫音乐,这些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与古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往往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爆点。

  同样,从事古代服饰和妆发考据的王乔叶,此前一直苦恼于现代人的审美并不接受真正的复原古装,感兴趣的人并不多。

  成员们意识到,单纯的民乐作品、服饰复原作品,曲高和寡,倒不如两者结合,用综合的审美形式对表演进行包装,于是便有了“国画动起来”的演奏,结果真的火了。但这也从侧面表明,曲高依然和寡,真正听懂民乐、对民乐感兴趣的年轻人仍是少数。

  既然听不懂,B站网友们为什么喜欢方锦龙的节目呢?有网友这样回答:大概是当作炫技秀在看吧。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老师秦毅抱有相同的困惑:“从音乐角度来看,方锦龙的演出并没有特别的突破和创新之处,为什么这次在B站火了?”有人告诉她,有几首曲子是B站网友耳熟能详的动漫歌曲,这就是吸引年轻人的“特别之处”。

  秦毅认为,快节奏的生活、丰富的信息选择,让现代人不太能静下心来,欣赏音乐的内涵。年轻人喜欢国风,更多出于玩乐,以寻找丰富的情绪刺激为目的。但这种玩耍心态未必不好。“中国古代的音乐家们,大多也是兼职,以乐会友,始于爱好。”秦毅说。反倒是近百年,中国乐器的演奏“职业化”以后,似乎非要在一个正式场合严肃完整地表演不可。

  潘霁形容年轻人的国风创造,常常是通过一种“当代的蒙太奇拼贴”手法呈现一场场视听奇观。老一辈不少人将传统文化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标志,并不断地在实践中仰视和致敬经典。而年轻人在追求国风创作中,更多偏好适宜公开展演的景观,甚至奇观,综合运用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身体姿态的在场表演,制造出既让人熟悉又充满陌生感的亚文化体验。

  如此来看,国风是一个青年文化标签,但也只是标签。对待传统文化,“Z世代”更加自由放松,玩在其中,与老一代截然不同,与主流社会期待的“国学复兴”之间,或许还需形成更有成效的双向对话和相互理解。

  舞蹈

  高山流水觅知音

  几乎每一位被采访的B站老粉丝,回忆第一次上B站的缘由,都说是为了看番剧(动漫)。然而之后,就被B站其他视频内容吸引。

  生于1993年的芽米(网名)高中时,每天会花上一两小时看B站音乐区、舞蹈区的视频。网友们出于喜爱,模仿二次元角色的装扮,自己唱动漫歌、跳宅舞,拍成视频上传。彼时,弹幕的氛围普遍比较友好,大多鼓励为主,就像一群歌友、舞友交流的小社区。

  如果把这些歌、舞视频发到其他网站,仿佛一拳打到棉花上。芽米形容,“路人比较多,他们不懂”,不知道歌曲出处,不知道舞者扮演哪个角色,不知道某个动作是游戏招式。而B站上,二次元的粉丝们一看即知,彼此心领神会,就像对暗号一样,在弹幕上创作“自己人才懂的交流符号”。

  1994年出生的小非(网名)说,她享受B站年轻人之间特有的社交默契,抛出去的“梗”,对方听得懂、接得住。从弹幕、分享、评论,到视频本身,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温暖无处不在。“你能感受到,大家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些角色和作品,才会自己去唱,去演。不管质量如何,都是因为爱。”小非说。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