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诺奖把自己炒成了笑话

原标题:炒诺奖把自己炒成了笑话

  尘埃落定,潮水退去,诺贝尔文学奖颁出“双黄蛋”。此刻回头再看,这两日趁着诺奖热潮,商人们所暴露出的面目,显得颇为滑稽,俨然成了一个笑话。就因为上了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他们就敢包装成“诺奖热门候选人”,就敢给书涨价。如今,没得奖是不是又该降价了?诺奖难道只是涨价的砝码?这无论对文学,还是对作家大概都是极大的不尊重。

  对于一个真正潜心于文学世界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一个以通俗作品为主的文学奖,含金量并没有那么高。但在有些商人的眼里,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销量,甭管最后能不能得,只要能沾上一点关系就绝不放手,炒得越热越好。

  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球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在中国更是如此。莫言当年获奖后,连他家的萝卜不都被“朝圣者”当成宝贝了吗?对严肃作家而言,能够和诺贝尔文学奖建立起联系,无论最终是否能够得奖,都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从业者的确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过不是顺势炒作赚点快钱,而是借着大众的好奇心,去推广那些值得去推广的,有思想又愿意去探索的作家。可惜的是,如今这难得的契机却被短视的商人当成了转瞬即逝的赚快钱的机会。可以想象翻番的价格,只会吓退那些对文学充满好奇的读者。

  在商言商,对商人而言,赚钱的确很重要。但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远远算不上是聪明吧?一个小众作家遇到一次难得的爆发,如果把握住机会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他,培养更大的读者群体,以后他的书能卖得更多,卖得更好吧?如今的做法,则更像是杀鸡取卵,借着这股子热乎劲儿赶紧把钱赚了再说。

  图书是商品的一种,但它又不仅仅是商品,真正能赚到钱的书商,绝不会是那些只想着赚钱的“聪明人”。最可惜的是,浪费了一次机会,喧嚣过后,严肃文学“孤独”依然。


(责编:谷妍、邓楠)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