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对于解放军报社前方报道团队来说,第十三届全运会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创新。在新媒体时代,军事体育报道如何创新?通过这次报道实践,我们的体会就是:要有即时传播的反应能力,要在稿件中注重体育精神的挖掘,要使每一篇军事体育报道走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军事体育报道;创新实践
第十三届全运会,堪称是一届创新的全运会,不计奖牌、跨省联合组队等新政层出不穷。而对于解放军报社前方报道团队来说,这次报道的一个特点也是“新”。
首先是人员新,记者部两名文字记者和网络部两名新媒体记者,都是第一次参加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有的甚至是第一次采写体育新闻,所以相比传统体育报道套路,这次军报很多稿件有“新视野”“新味道”。其次是形式新,这次报道,除了军报每天一个版外,新媒体首次全方位实时滚动报道全运会赛况,前方记者充分展现了全媒体素养。新媒体的报道精彩纷呈,由解放军报官方微博“@军报记者”推出的微博话题“全景天津全运”,在全运会期间创造了3000余万次的点击量,中国军网第十三届全运会专题点击量也突破70余万人次,许多稿件被共青团中央、中青在线、东方网、凤凰资讯等众多知名媒体、公众号转发。
回望整个全运会报道,作为“新人”,我们同时肩负新媒体报道任务,考验不小,但挑战与机会是并存的。在全国性的运动盛会上,各路体坛健儿云集,如何触发新人的敏锐触觉,如何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如何做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趋势的产品,这是作为军报军事体育报道新人应该思考和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同时,这次军报全运会报道也是为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报道的一次综合性练兵。总结和反思这次报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是特别必要的。下面,笔者主要围绕新媒体时代怎样创新军事体育报道谈几点感受。
一、新媒体时代,能走进赛场的人都是新闻发言人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轻轻一点鼠标,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而体育新闻报道就具有即时传播的特性,与新媒体可谓一拍即合。可以说,能走进赛场的人都是新闻发言人。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上,“飞人”博尔特在200米比赛中夺冠,欢庆过程中,央视一名跟拍的摄影记者因骑坐的小车操作失误,直接将博尔特从背后放倒。虽然这个镜头央视没有在直播中播出,但现场数万名观众的手机成了最便捷的传播渠道。这一视频新闻很快传遍全世界,成为当年北京田径世锦赛最火热的话题之一,直至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源,所以新媒体从业者,要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在众多的新闻源中找出让大众所关注的新闻点。以此次全运会为例,各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和新媒体微博、微信的参与,让本就紧张的采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流量时代,新媒体人的基本素养就是“快”。短小而又精炼的词语配上图片或者视频,只要能够在发布上快人一步,就可以在传播效果上领先于其他媒体。
长久以来,在传统媒体工作者以及普通受众眼里,觉得新媒体工作者尤其是在微博端发布稿件时,相比于长篇大论要来得简单。其实新媒体工作者在发布稿件时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并不比采写一篇人物特写和新闻稿小。尤其是官方平台新媒体的工作者,这种压力又要比自媒体人多上一成。一个新闻点的出现到发布,有些媒体可能仅仅需要1分钟。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信息传播出去而又符合大众胃口,还要保证不出纰漏,这是作为官方新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都说竞技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就像战争没有固定形态、不会一成不变一样,竞技体育的报道也应该个性张扬、多元开放。出发前,我们几名首次参加全运会报道的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心里感受:没底。虽然提前做了准备功课,但体育新闻开放多变,并没有多少规律可循。这就像足球的解说,有黄健翔在2006年世界杯时的激情解说,也有贺伟在2010年世界杯时成名的“诗人体”,更有韩乔生解说的“大嘴风格”等,这就注定了体育报道除了关注过程和结果的“硬新闻”外,其中的“软新闻”是多种多样的。
03-21 来源:未知
03-21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
03-30 来源:未知
11-23 来源:未知
12-23 来源:未知
01-09 来源:未知
02-05 来源:网络整理
03-21 来源:未知
03-25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