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浚县7月26日消息 河南浚县卫河因强降雨发生的决堤,26日凌晨2点27分,决口完成封堵,实现合龙。
抢险工作指挥长,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郭建和在现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参加过的截流战役中比较难的一次。它的难度有三点:首先,一开始采取的单向进占遇到挫折;第二,右岸沙土堤的裹头保护非常难;第三,在整个截流进占的过程中,水位不断提高,流量也不断增大。我们克服了大流量、大流速的不利条件,实现了这次截流战役的成功。”
决口合龙(央广网发 张小明 摄)
22日夜间,卫河浚县新镇镇河段发生决堤,造成民居和农田被淹。决口从40米左右逐渐扩大。受决口右岸交通等因素影响,只能从左岸填筑砂石单向进占。25日凌晨,决口一度缩小到约4米宽,但上游来水冲刷右岸土堤,决口扩大到十多米。
25日白天,前方指挥部调整方案,军队和地方等力量参与制作钢筋笼、铅丝笼等装备,裹护右岸堤头,确保左岸进占效果。
武警鹤壁支队支队长周勇介绍:“转运、装填沙袋,加固堤坝,只有在把老旧堤坝处置好之后,才能有效作为决口合龙的基础。”
中国安能现场处置组组长李贵平介绍,决口合龙后还将继续加固:“我们通过方案的调整,现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下一步我们继续进行加高、培厚和闭气工作。”
记者观察:难得一见的曲折背后
大家看到决口合龙的画面,并不代表抢险工作结束。现在记者眼前仍然有卡车依次到来,车斗里分别装了石料和土料,根据现场指挥的安排,交替倾倒。用石料来加宽培厚,再用土料来压实,让填筑的部位更加坚固、结实。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两天仍有降雨,这些工作尤为重要。
此次决口封堵工作,在24日就传出消息说,当天晚上可以完成,但实际上到26日凌晨才合龙。记者在现场跟指挥员和操作员聊到这次的任务,虽然决口规模不算大,但他们的形容大都是“比较难”,还有人说是“自己参与过最难的”。这次封堵决口的工作是由武警水电部队转制组建的中国安能集团来负责实施,从当年的武警水电部队到现在的中国安能,过去十几年来,记者曾经多次现场报道过他们抗洪抢险、封堵决口的工作。在此前的报道经历中,他们从来都是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但是这一次,真的比较特殊。
抢险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现场情况出现了比较多的变数和不利条件。比如该河段原本是一条农村的土堤,北方往常的防汛压力不大,这条堤土质松软,又经过了连续强降雨的浸泡,并且黄河流域的沙土质也比长江流域的粘土质更容易被冲刷带走。
决口的左岸,是抢险开始之后经过铺填石料加固,才能够通行大卡车和工程车辆。而在决口的另一侧,也就是右岸,道路上有水淹的路段,还有限重的桥梁,导致运料的大卡车没办法到达,所以在以往封堵缺口的时候通常采用决口两侧双向同时进占方案,一开始没有办法实施,只能改为从左岸单向进占,这就大大增加了进占难度。
当封堵工作进入到后半程,决口收窄之后。上游的来水量依然比较大,形成了决口越窄,流速越快,对土堤的冲刷也越强的状况,导致从24日晚到25日凌晨决口封堵工作出现了一些反复。25日清早,抢险指挥部决定往决口的位置投放下去四五辆大汽车,用来帮助封堵决口。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25日凌晨,决口的宽度一度缩短到只有四五米,但是到25日中午,水文工作人员在现场测量,决口已经扩大到了十多米。
现场人员也在不断想办法、调整方案。比如,除了投放车辆、大树以外,现场还准备了钢筋笼,也就是用钢筋焊接成一米见方的立方体笼子,在里面装上石料,再把多个钢筋笼串联在一起,投进决口右岸的位置,相当于投下去了更大、更重、更稳固,更不容易被冲走的石料。还有软一些的铅丝笼,里边装上沙袋,也是类似的作用。
动力舟桥搭载运石料的卡车前往决口现场(央广网发 张小明 摄)
同时,决口右岸的位置也通过动力舟桥运送来工程机械,做辅助的封堵和加固工作,防止水流冲刷造成严重的垮塌。从航拍画面可以看到,决口右岸的堤头位置,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已经比之前宽了很多。这些都是25日白天到夜间,现场的中国安能以及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在大雨后的高温之下,加速完成的。所以,在25日晚预计要到26日清晨六七点才能完成的封堵工作,最终又提前到凌晨两点半之前合龙了。(总台记者辛如记 孙崇峰 白杰戈 宋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