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振宇 通讯员 王璐
在湘潭县杨嘉桥镇雁银村(原省定贫困村)采访时,村扶贫专干杨美君向我们展示了74岁村民刘启云写的一封感谢信。
老人在感谢信中写道:“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很不好,特别是道路不平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遇到刮风下雪,路上根本看不到行人,这样的环境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现在到我们这里来,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里,通向各个村民小组。道路通则经济兴,这是一条致富路,拉近了农村通往城市的距离,当地人外出务工方便了,农产品流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出进的人多了、来往的车多了,这里变得热闹了。这一切要感谢党振兴乡村的好政策,特别是要感谢政府派来的扶贫小组,感谢武书记……”
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感谢信里的一些表述也不是很贴切,但不难看出老人发自肺腑的那份真情。
老人信中提到的武书记并不姓武,而是姓伍,名叫伍卫彬,是湘潭县公安局看守所的副所长。2019年5月,伍卫彬被组织派往杨嘉桥镇雁银村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
在前几任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下,经过几年努力,雁银村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仍有好几个村民小组不通水泥路、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伍卫彬到任后,决定从抓产业入手,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伍卫彬先是联系到了本镇的湘潭县玉桥养鸡专业合作社并与其达成协议:雁银村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入股合作社,村上每年固定从合作社获得3万元的分红收入。
紧接着,伍卫彬又抓住湘潭县与立华牧业合作大力发展肉鸡养殖的机会,同样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与立华牧业合作建设两座养鸡大棚。消息传开后,村民议论纷纷,更有部分群众站出来强烈反对甚至扬言阻工,致使开工时间一拖再拖,反对者中刘启云是最坚定的一个。
在反复与群众交流中,伍卫彬了解到:群众并非真正反对建鸡棚发展产业,而是他们认为修路比建鸡棚更重要、更迫切。
在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想法后,伍卫彬又和村“两委”反复商量后决定:鸡棚要建、路更要修。
可几公里的路修下来,总投资要200多万元,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雁银村和并不富裕的村民来说,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向上争资争项。可上级的项目资金是众人眼中的“唐僧肉”,伍卫彬便争取本单位和镇党委政府一起去汇报、去争取。
在项目资金到位后,伍卫彬又坚守在工地,协调各种矛盾、监督工程质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6月22日,全长6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养鸡大棚工地、直通相邻的几个村民小组、直通刘启云家门口。通车那天,沿线的“刘启云”们自发地燃起鞭炮庆祝。
如今,不仅像刘启云这样沿线的数百位村民走上了水泥路、致富路,与立华合作建设的两个养鸡大棚也建成并完成设备安装,待天气转暖后即将投入使用。鸡棚投入使用后,不仅村集体每年可以增加3万元收入,还可安排3-5名困难群众就业。
路通了,鸡棚也建成了,村民们对伍卫彬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十分满意,读书不多的74岁老妇刘启云写出了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更有村民赋诗以记:“雁银村上建鸡棚,竹篮打水一场空;多轮上马不得法,急煞帮扶一众人。脱贫攻坚擂战鼓,精准扶贫暖人心;疫去花开看今日,筑路修棚喜成功。”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