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仑沟整沟治理项目
(三)加快产业转型,打造发展新引擎
加快“一区四园”基础建设。扶贫农业产业园基础设施达到七配套标准,并建成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主要干道开工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园建成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和“两纵一横”园区道路,推动入园企业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入园落地开工项目要不少于10个,投产项目要不少于7个。加快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高寒山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比较优势,以特色农业为方向,以质量兴农为目标,依托扶贫农业产业园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建设生猪养殖、优质沙棘、道地中药材、优质小杂粮、脱毒马铃薯、冷凉露地蔬菜(包括食用菌)6大生产基地,形成6条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品牌建设。继续把“芦芽山珍”“汾源印象”两大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提升银盘蘑菇、毛健茶、莜豆面、芥菜等优特农产品影响力;特别是抢抓全省推动“山西药茶”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中国第七大茶系的大好机遇,挖掘当地毛健茶文化,发挥道地优势,全力推进毛健茶的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加工,把宁武打造成为全省“药茶基地”。加快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煤炭“减、优、绿”。推动同煤北辛窑、神达朝凯、神达南岔、潞宁忻峪建成投产,加快华润宁武2×350M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大唐同煤北辛窑煤电一体化4×100MW电厂项目。开工建设首欣1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中广核5万千瓦光伏项目,加快完善中广核二期10万千瓦光伏、6个共5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前期手续,确保“十四五”期间建成百万千瓦级绿色能源基地县。加快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实施全县“3155”旅游发展战略,提升品牌价值,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持续推进芦芽山申遗和创5A工作,做好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人家”申报工作。加大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对接好国内、省内大的旅行社和渠道合作商,叫响芦芽山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启动东寨康养小镇建设,打造康养小镇、芦芽山森林康养基地,实施万年冰洞、悬棺、东寨游客中心提升改造工程,建设自驾车营地和五个星级厕所,对景区标识标牌进行5A化提升改造,建成智慧旅游平台。拉长旅游季节,把握旅游市场年轻化、散客化的特征,大力发展冬季旅游。抢抓全省“三大品牌建设年”机遇,以乡村旅游为提升重点,大力实施旅游服务“百村千店”工程,建成一批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人家”,实现旅游扶贫从开发景点向提供服务转变,推动旅游服务向精品化、优质化发展。
宁武凤舞广场建设
(四)抓好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
强化“项目为王”鲜明要求,全面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用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个激励办法,以更快更好方便企业办事为导向,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转变,实行“宽进、严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产业集聚,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千方百计引进科技含量高的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项目以及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重点做好“八个一批”项目建设工作,突出抓好项目策划、落地、建设、投产和达效,确保在项目数量、质量和投资上都要好于去年。
(五)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活力
用改革促转型、向改革要动力,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领域各项改革。一是按照全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会暨“一枚印章管审批”启动会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组织结构重新调整、行政权力横向整合、审批流程规范再造、审批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简约、高效、便民的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推动政务服务“三合一改革”,实现审批方式“五大转变”。二是围绕“九个一批”,按照“一企一策”“一企多策”,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国企国资向主业集中、向关键领域集中、向转型项目集中,稳步推进大运华盛能源集团、汽运公司改制工作;完成4家企业“三供一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三是深化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推进疾控部门与医疗集团“一兼两管三统一”深度融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医疗、预防、养老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四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中学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为“科教兴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