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没告诉父母
在驰援武汉的队伍中,有个叫孟浩的英雄,他是抚顺十五中的一名毕业生,父亲孟斌是抚顺石化公司退休员工。孟浩博士毕业后在北部战区总院工作,2016年曾到非洲马里参加维和。在这次疫情狙击战中孟浩又毅然奔赴武汉,奋战在疫情狙击战最前沿。他于2月2日出发,行前没告诉父母。
2月2日中午时分,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新闻,看到我军有八架运输机降落在武汉机场,从机舱中走出一队队威武雄壮的军人……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们眼前。妈妈急忙说:“咦,那不是儿子吗?”正要细看时,那个镜头一闪而过……
看完新闻,妈妈给儿媳妇打电话,才得知孟浩在凌晨时已经整装出发了。他不让她告诉父母,怕为他担心。——王秋《父亲写给军医儿子的信,瞬间泪崩》
孟浩与父母合影
没告诉父母出发时间
今天是二月二,是俗话说“龙抬头”日子。一转眼,你去武汉已半个多月了。这半个多月,我和你爸无时无刻不想你,担心你,牵挂你,这心里啊,全是你!
你报名参加支援武汉医疗队和出发的时间,我俩是知道的,也理解你不告诉我们的心情,你怕我们担心,怕到时候受不了离别的那一刻。其实,你们集合的时候,我和你爸也去了。我俩远远站在树丛后边,默默地看着你们。哦,你爱人明明也去了,看着你俩缠绵的身影,我们的心里很激动,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我看你爸的眼角也是泪汪汪的,他不是感情脆弱的人,可这次,他也哭了。
明明这孩子真不错。你去武汉这么长时间,她每天都要来电话问候我们,隔三差五就给我们买一堆菜送到楼下。她工作那么忙,可依然没忘了照顾我们。我们虽然出不去,可天天看新闻疫情报道,从没漏过一天。能安心宅在家里,也是给国家做贡献呢!——丛雅芝《一封家书》
吴迪:病魔不除,我们不走
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吴迪于2月20日乘包机飞赴武汉。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还是飞往武汉的抗疫包机。”
吴迪的父亲吴连鹏是新宾木奇镇上堡小学教师,在儿子去了武汉之后,他创作一首《送别情》:
朝辞满乡武汉行,危难请缨爱国情。
有志男儿战沙场,无畏天使缚苍龙。
吾儿仗侠纾鄂难,父母深沉壮汝行。
千言万语犹未尽,待儿荣归凯旋门。
吴迪接到妻子佟璐发来的这首诗时,非常感动,工作之余默默念读,从中悟出了父母传递的亲情和鼓励。每个班次十多小时下来,靴子里都是汗水,防护镜被汗水汽雾笼罩着。比起肚子饿,嘴巴干,最难受的是眼睛,上班期间眼睛都不敢眨,感觉一眨眼睛汗水就要流下,关键还不能擦,也不敢擦。回到宾馆,脸上布满口罩的勒痕,身上衣服都被汗水浸湿,皮肤上起满皮疹……吴迪带着父亲写的诗句在武汉江北协和医院紧张地忙碌着。
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吴迪除了无怨无悔的付出之外,还收获了一生之中最难忘的感动。吴迪回忆说:一次下班的途中我想买个搓澡巾,可是超市不对个人营业,只接受团体,当时抱着试试想法走了过去,因为语言略有差异,我在手机上打了一行字——您好,我是辽宁抚顺来的医疗队员,我可以买个澡巾么?店员匆匆跑到门口,把门锁打开,鞠了一躬,忙说:“快请进,快请进,你们是英雄,你们命都可以不要,我们武汉人感激还来不及,跟我走,我带你去拿。”
当时后面还有个武汉人也要进入买东西,结果被拦到了外面,听见店员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先生,他不一样,他们是咱们武汉人的恩人。”听完这句话,那位武汉市民也给吴迪鞠了一躬转身离去。吴迪的眼眶湿润了,心里说不出来是那种滋味。“我想我拼命也值了,我跟所有来武汉抗击疫情的抚顺同事们一样,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病魔不除,我们不走,这个想更加坚定强烈”,吴迪说。
3月28日,吴迪凯旋回抚。
——王丽《驰援武汉医生吴迪:责任与使命让我勇毅无畏》
吴迪一家 左起:母亲、妻、吴迪、父亲
“雷锋城”的白衣战士姜军
姜军是抚顺市第四医院ICU主任,是抚顺市第五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今年3月5日,他的身影在人民网题图上与雷锋站在了一起,他防护服上写着“雷锋城·抚顺四院”,在患者心中他就是当代的白衣雷锋。
在驰援之前,姜军在各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救治病人的第一道难关竟然是语言沟通,特别是年龄大的患者,他们讲的都是地道的武汉方言,而且老人们也听不太懂东北普通话,每天询问病史、查房问诊,交流障碍严重,当地的护士就在旁边做翻译,姜军觉得这样不行,影响工作效率,他就请教当地的医生,把常用的话用武汉话和普通话对照的写在纸上,这样医疗上基本的沟通问题就能缓解,他与患者都加上了微信,对于一些住院时间长,内心焦躁的患者,他通过微信与他们交流,做心理疏导,实现了彼此沟通的顺畅。他把手机号留给患者,即使患者出院,也可随时与他沟通,他是患者24小时连线的医生。 ——王丽《“雷锋城”抚顺的白衣战士姜军:医患情深两难忘》
姜军上了人民网
徐晓轩的重症监护
抚顺市首批赴武汉医疗救援队员徐晓轩火线入党,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徐晓轩是华润辽健集团抚矿总医院急诊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从事急危重症护理工作10年。1月26日,她和同行的137名辽宁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到达武汉。
徐晓轩被分配到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江北院区重症监护室。她边熟悉工作环境边开展工作。尽管此前一直从事危重症护理工作,但刚刚进入ICU病房的一幕,还是让徐晓轩深深地感受到这场疫情的残酷:一些神智清醒的重症患者,没有力气说话,吸着高流量的氧气,血氧饱和度仍维持不到80%,呼吸频率40~50次/分,最后不得不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替代治疗,治疗的结果并不都尽如人意,有的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能够脱机拔管,但也有些患者最终没能战胜病魔。
看到重症患者上着呼吸机,用着镇静药物,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徐晓轩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她只能以专业的护理技术和强烈的责任心,时刻给患者以照顾和心理上的安慰,帮助他们战胜病魔。患者清醒的时候,徐晓轩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无助和对生命的渴望,这时徐晓轩会握住他的手:“不要害怕,因为我们都在,希望你再坚强一点,再努力一点!”
徐晓轩护理过的一位老人,入院后的5天里,经历了从清醒到上呼吸机,再到脱掉呼吸机转入普通病房的过程。脱掉呼吸机当晚,徐晓轩正好是夜班。她发现老人的血压居高不下,看起来很焦虑,就关心地问:“大爷,您怎么了?”他不说话,“想喝水么?”他也不说话。徐晓轩耐心地说:“大爷,我是从辽宁抚顺来的,我一定会把您护理好!您不要怕,慢慢说,我听得懂。”患者这才说,他想给家里人打电话,而他的手机没电了。徐晓轩取来科里专用的手机,拨通了患者儿子的电话。“他们聊了一会,说什么我也没听懂,但我知道一定是给家人报平安。”徐晓轩这样想。
一会儿,老人家示意徐晓轩接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儿子情绪很激动,虽然语无伦次但徐晓轩听得懂,他是在道谢。徐晓轩说:“这都是我的职责所在,能真切的帮到老人家,我也很高兴。”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通完电话一个小时,老人家的血压逐渐降到正常值,晚上也睡的很安稳,第二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佟玲《逆行天使徐晓轩的无悔初心》
徐晓轩在病房
杨晨的喜泪
36岁的杨晨是抚顺市中心医院重症专护。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杨晨和同事飞往武汉。在武汉市蔡甸区江北医院ICU病房重症二组连续工作了55天。
杨晨所在的重症组进驻之初,由于疫情紧迫,当地医院的设计不能满足众多感染患者的救治需要,也不能保证感控顺利运行。重症组火速同医院领导及ICU主任完成对接,2天内完成了对ICU病区的专项改造,顺利开展了工作。2月4日,杨晨第一个夜班,她用柔弱的肩膀一连为病区患者更换了七八个氧气瓶。查遍她的微信朋友圈,没有一条提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也没有一条诉说自己的苦累。
在ICU病房,给患者间断吸痰,倾倒呼吸机冷凝水非常危险。遇到患者呼吸机支持没有作用时,就要进行俯卧位通气,杨晨和同事们得一起努力将镇静或昏迷的患者翻身,被感染的风险就更大。
2月8日,杨晨是半夜十二点的班。她看管4床患者,交接班时医生嘱咐,患者很有希望拔管撤呼吸机。
她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翻身、吸痰、治疗,每一项操作都加倍小心。第二天早晨,医生看过血气分析结果后,决定给患者试脱呼吸机。10分钟过去了,患者生命体征良好,20分钟过去了,依然稳定。就在大家要庆祝胜利时,患者突然开始呼吸困难,血氧慢慢下降……医生赶紧给患者上呼吸机辅助呼吸。
“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杨晨的心情跌落谷底。同组医生拍拍她肩膀:“昨晚你的工作已经很优秀了,没有你的努力,就没有患者的这30分钟。我们继续努力!”
2月10日,辽宁医护人员重症微信群里传来了喜讯:3床患者成功脱机拔管!又过了1个小时,4床患者也成功脱机拔管!
杨晨落下了喜泪,这些天所积累的艰辛、疲累,瞬间化为乌有……
3月20日,英雄凯旋。杨晨说:“记得临别武汉,路口全程的黄灯,列队的警察,突然开放的高速路口,一路相送的志愿者,我想这是封城的武汉能给予我们的最高敬意。当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的那一刻,民航人用他们的最高礼仪‘过水门’为我们接风洗尘!全程警车开道,全线绿灯放行!家乡父老组成迎接队伍向我们挥手欢迎,向我们鸣笛致敬!这是全辽宁省人民为了欢迎我们回家给予我们的最高礼遇!其实我只是换个地方,做了一个普通医务者应尽的义务……”
——佟玲《抚顺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杨晨:“我只是换个地方,尽了普通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杨晨
妈!妈!…… 石峰豪的15声呼喊
在停机坪前来接机的亲属队伍里,17岁的石峰豪举着印有妈妈大照片的图版。在等候的一个多小时里,石峰豪一直高高举着妈妈的照片。他说:“妈妈是我的骄傲!”
石峰豪的妈妈姜艳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护士。在武汉奋战50多天后,今天乘飞机凯旋。
下飞机后举行欢迎仪式。仪式结束后,英雄们将登上大巴车开赴宾馆休整14天。
欢迎家属与荣归的英雄之间相隔50米。再加上都戴着口罩,家属们很难辨认出亲人。石峰豪急了,他大喊“妈!妈!妈!妈……”,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
小伙子的努力奏效了——喊到第15声“妈”的时候,姜艳终于看到了儿子,隔着隔离区,她给了儿子一个隔空拥抱。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的石峰豪已经泪流满面:“妈妈,我爱你!” ——万恒《妈!妈!…… 17岁小伙的15声呼喊》
石峰豪15声喊妈
孙妮:希望成为女儿的骄傲
2020年2月2日,丹东市第二批支援武汉重症医疗队6名成员出发。队长是丹东市中心医院护士长孙妮。
2日一早,天还没亮即将出发,孙妮想亲吻一下睡梦中的女儿吕若嫣。不料,女儿突然睁开眼睛,说:“妈妈,我早醒了,你要出发了吗?妈妈放心,宝宝乖,我不哭,你早点回来!”若嫣和爸爸吕远鹏送妈妈上车。在车刚要启动的时候,若嫣塞给妈妈一封信,要她上车后再看。信里夹着200元钱,那是女儿的压岁钱。
丹东出征的6人加入辽宁重症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他们在武汉奋战56天,直至由辽宁重症医疗队负责的三、四病区80张病床全部清空。
最让孙妮感到幸运的是,她在东院区见到了心中崇拜的偶像李兰娟院士。孙妮把带有合影和医疗队员各自签名的笔记本送给她,李院士很喜欢,欣然与各位合影。
孙妮与李兰娟合影
3月14日是吕若嫣12岁生日。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特地送给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湖南卫视连线在丹东的吕若嫣和远在武汉抗疫前线的妈妈隔空对话。
3月28日,是丹东第二支援湖北医疗队返回丹东的日子。一大早,吕远鹏和女儿吕若嫣就忙开了,父女俩在花店购买了99朵玫瑰,又到一家印刷社制作了条幅。条幅上写着七个大字。
3月28日下午,当孙妮双脚踏上这片久违的故土时,像是有心灵感应一样,老远就看到了丈夫和女儿站在为她精心喷绘的“爱心车”旁,瞬间泪目。挂在车上的条幅写着:“欢迎母老虎归山”!这句诙谐的欢迎词,洋溢着满满的赞美。——王玉《孙妮:希望成为女儿的骄傲》
欢迎母老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