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互联网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思考。
1/ 互联网与世界的比特镜像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探讨过一个很朴素的问题,在你的眼中,互联网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互联网为什么而出现?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也即是:物质、能量、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呢?
按照信息学祖师爷CE Shannon在《信息论》里给的定义,信息是对事物的运动状态与存在方式不确定的描述。
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描述信息混乱与不确定性的概念是“信息熵”,所以你也可以把人类获取信息的这个过程看做是一个“信息熵减”的过程。
二元信源的信息熵
换成人话说就是:获取信息能够让你从“不明白”到“明白了”。
人类为了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我们的基因把我们“设计”成了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与处理信息的系统。比如我们(或者说所有的灵长类)进化出了色彩识别的能力,我们的眼球能够识别380~780nm波段范围的光谱,这让我们拥有可以通过色彩分辨食物,寻找掩体,感知危险的能力。
人类肉眼可见光谱
当然,这还只是非常基础的信息获取能力,在人类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为了满足我们社会组织的需要,我们进化出了更复杂高级的对抽象信息的获取与理解的能力,这也就是对文字、图画、音乐等信息的处理能力。
简单说,获取信息对我们很重要,但这和互联网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我们还需要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信号,一个是信道。
信息的传递
信息发布者(信源)发布了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以某些物理介质承载(这就是信号),通过媒介传递了出去(这就是信道),被信息的接受者接收(信宿)。
举个栗子就是,你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包含的就是信息),这句话转化成了音波信号,通过空气这个信道媒介传到了我这里,被我听到了,这就是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里,信道中会有“噪音”,噪音会干扰信号,信息传递就会出现偏差,最后甚至会导致信息传递失败。所以不同的信号承载形式和不同的信道会有相对的信息传递的物理极限。比如你在1公里外说了一句话,我可能就听不到了。
因此信号能够不受干扰的传递距离对我们能维系多大的社会组织的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保存信号不受干扰,尽可能远距离的传递/获取信息,我们人类发明了各种科技。而迄今为止,传递信息的最先进的科技工具是“互联网”。
以上内容,如果你在大学本科读过信息学的话,基本上第一课就讲这个。
但如果只理解到工具的层面,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就不够深刻。因为互联网传递信息的时候,不是单向的传递,实际上,互联网保留了现实世界的让每个人发布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互联网形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在尽可能的提取这个世界上已知的所有具象客观的和抽象主观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映射到互联网上,然后以电信号(光速)传递这些信息。
所以,我经常说,互联网是现实世界的比特(BIT,信息的单位)镜像。
而且这个比特镜像上信息是以“光速”运转传递的。
S=VT
我们都知道这个简单的公式,意思就是距离=速度*时间。简单说就是,如果信息被以光速的速度在传递,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获取信息的半径距离就非常长。长到什么程度呢?你肯定听过“地球村”这个概念,在互联网刚传进中国的那十年里,人们特别喜欢说这个概念。虽然有点土,但这句话确实很形象。地球变成了个村。
一开始这挺好的,我们获取信息的半径扩大了,我们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完成了一次“进化”。但我们其实不一定能够习惯这种变化,因为人类面对的环境从文明诞生的1万年来,第一次从“信息匮乏”变成了“信息过载”。
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梳理出两个主脉络,分别是:
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
上网的人越来越多。
而这两条主脉络本身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闭环,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上网制造、发布、卷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到互联网上,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使用它。
我们都知道,到2019年的时候,全球的网民的数量大概正好是40亿出头点,其中大概有不到9亿是中国网民。那么你知道互联网上一共有多少信息吗?
我们都知道,到2019年的时候,全球的网民的数量大概正好是40亿出头点,其中大概有不到9亿是中国网民。那么你知道互联网上一共有多少信息吗?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