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咖啡给男朋友喝」,「女朋友月薪五千每天一杯星巴克该分手吗」,「华为工程师抱怨咖啡贵」……
总是时不时出现这些的新闻和问题,让我一个半从业者防不胜防,但我作为一个不喝咖啡会死星人,我想问「咖啡真的有那么贵吗?」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咖啡贵不贵」这个问题。
咖啡厅何时出现在中国,并没有非常确切可考证的信息来源。但咖啡如何进入中国,大家都有一个基本印象,如果不知道的,去翻我们过去的文章。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千禧年初,咖啡都是「小资」的代名词。还记得当时的作家,最喜欢描述的场景是「在北京三里屯,坐在星巴克靠近小广场那个座位上,点一杯美式咖啡,拿出Macbook……」。
当年无论是星巴克还是上岛咖啡,一杯咖啡动辄三十四,相当于一顿饭钱,被誉为「小资」也情有可原。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时代与经济的变迁,咖啡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究其原因,是咖啡就应该这么贵?还是价格虚高?或是我们的水平上升了?
咖啡成本有哪些
一杯意式咖啡的价格普遍在30Rmb+,手冲咖啡通常来说更高,那么咖啡成本就是如此吗?还是基于其他情况去进行定价?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有两种最常见的咖啡定价模式:撇脂定价法和渗透定价法。
撇脂定价法是指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把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即使减少了部分需求,但不致于抵消高价带来的收益,通过这样的定价来攫取最大利润;在这一方面造诣最深的应数苹果公司。
渗透定价法则是将其产品的价格定得相对较低,刺激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以此来吸引大量顾客,从而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在这一方面的有非常多的企业,例如小米、春秋航空等。
星巴克采用的是第一种定价方法,互联网公司瑞幸则采用第二种方式。给咖啡定价并不是只有两种定价模式。但对于咖啡的定价,它绝非易事,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
咖啡熟豆的成本相对而言是最低的,一杯美式咖啡的成本最高最高不会超过十块钱,五六块钱是高品质了,而大多数的咖啡店,咖啡豆成本都低于5块钱。
所以咖啡本身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贵。但开门做生意,大家都是要赚钱的。说到赚钱,可能有人要说了「其实咖啡厅不赚钱」。
这点我不同意,但也不想否认;不赚钱,那么开咖啡厅来干嘛?用爱发电吗?用爱吃饭吗?开门做生意,不赚钱,那么你还开什么店,老老实实做个咖啡师不好吗?
但不想否认,也恰恰在这一点,刚刚我们说了,其实咖啡豆本身的成本没有那么高,但「其它成本太高了」。
大多数新开的咖啡厅所使用的咖啡机动辄上十万,少则七八万,一台磨豆机都是五位数起步,不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开的是咖啡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咖啡厅所用的设备没有达到「市场标准」,那么在很多「咖啡爱好者」眼里别说做咖啡了,可能成为奶茶都卖不出去的「饮品店」。
很多店将自己数十万的设备算入成本,拉高了每一杯咖啡的平均成本,所以咖啡价格自然而然就蹭蹭蹭的往上涨了。
在这个良莠不齐的行业环境下,设备也好,咖啡也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咖啡的成本当中,所有看起来很贵的东西都不及「房租」这一项。
房租是咖啡高价的罪魁祸首
不可忽视的是除了店租之外的,装修成本和咖啡师人力成本也导致咖啡价格无法降低。现在消费空间、消费环境的消费习惯让很多老板们在装修上挥金如土,每个月雷打不动的咖啡师工资也需要消费者买单。
目前,更多精于计算的咖啡外卖店、便利店依靠着本身的优势把房租成本一降再降,在省掉种种不需要额外支出的成本后,采用「渗透性定价」去进入咖啡这个市场。
本文来自腾讯新
03-31 来源:未知
04-16 来源:未知
04-17 来源:未知
05-17 来源:未知
05-23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5-26 来源:未知
06-24 来源:未知
06-25 来源:未知
07-0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