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遇到一位好校长,学校就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其履职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近段时间,我在介绍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让大家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华中理工大学(后合并组建为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他是全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1993年到1997年期间出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他虽是所理工大学的校长,却钟情诗词,在任上,高举人文教育大旗,积极倡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互动,在高校界掀起“人文风暴”,享誉全国。
从“华工”到“华工”
1933年,杨叔子出生于江西九江的一户书香世家,5岁起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念古文、读古诗,到9岁时,已遍读《诗经》、《书经》等。
1952年,杨叔子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后因院系调整,在1953年转入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1956年,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和华工结下一生的情缘。
1981年底,杨叔子被公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后返回。
回国后,杨叔子主要从事时间序列分析在机械工程中应用方面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形成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一书,填补了国内在时间序列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杨叔子就敏锐地意识到智能制造的趋势,并组建研究项目,开展前沿研究,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91年,杨叔子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3年,接任黄树槐老校长,成为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他之前并没有担任过行政领导,是“一步登天”的大学校长。还在,不负众望,推动华工进入211工程。
在理工高校里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
虽然是名机械工程专家,但杨叔子对诗歌、古文却非常钟情,早在当老师的时候,就认为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努力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融互动。
“文理分科培养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杨叔子就看到中学文理分科的弊端,开始公开呼吁取消中学文理分科。
在出任华工校长后不久,一封在校学生的来信,推动了杨叔子的“人文教育行动”。这位学生在信中问杨叔子:“为什么中国大学生英文考试不及格,拿不到学位证,但他们写文章,错别字一大堆,用词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顺,照样拿学位?”
在杨叔子的提议下,华工出台规定,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否则就不予颁发学位证书。
除此之外,他还推动学校开办人文讲座、创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华工乃至全国高校界中,掀起了一股“人文风暴”。他先后在清华、北京等上百余所院校中举办人文讲座,每到一地,都广受师生好评。据此整理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曾被“人民日报”评为“重塑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杨叔子老校长曾一针见血的提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他提出,大学教育必须把科学和人文融合起来。
从1998年起,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1999年又要求加背《论语》前7篇,否则就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不过,此举引起很大争议。有人提出,这是“不务正业”,作为理工领域的学生,应该在本专业深耕才能出成绩,而又搞人文教育,显得不伦不类,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有形式主义之嫌。
但杨叔子老校长坚持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他还表示“人文教育不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总在考虑是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