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中的西安,里面带着历史的厚重
岁月中的西安,里面带着雅致的精彩
在这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沉雄壮美的土地上
星光璀璨,人才辈出
今天跟着文旅君一起
走进西安这些名人故居看一看吧
|| 杜甫纪念馆-杜公祠
杜公祠北倚少陵原,南临樊川,祠内花草茂盛、环境幽雅,四合院式的建筑群,仿唐砖木结构的山门,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
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现杜公祠系清代重修,1960辟为杜甫纪念馆。
公元754年,43岁的杜甫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塬。秋末,霖雨霏霏,屋舍墙垣,颓毁殆尽。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沿途所见,无限忧愤,写下不朽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篇律诗,道尽十载长安,对政治、社会的深刻认识。
地址:韦曲街道双竹村樊川路
||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为高岳崧故居,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光绪元年任长安州知府。在长安州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为官清廉,待人友善,从未因官倨傲,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可惜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31岁。
文人雅士的故事总会给高家大院带来一些阅历感,但高家大院的美却不止如此。此院属三院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主体为明崇祯年间建筑风格,距今约有400年的历史,这在今日的西安已经是屈指可数。而这样规模不小的建筑,却位于西安繁华市中心的闹市中。里面的建筑艺术、古家具、民居楹联、砖雕艺术、传统服饰的展览,都透露出历史的沉淀。
如今的高家大院从观赏性方面向中外游客展示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家居、砖雕艺术以及传统民居楹联;从文化方面通过藏传佛教唐卡艺术的制作、陕西风格的民间剪纸、皮影戏、木偶剧和汉唐歌舞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了展示。
地址:北院门144号
||于右任故居纪念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情深意切的《望大陆》道尽郁积成疾的于右任老人对关中故土深厚情感以及盼望祖国统一的渴望,或许也饱含着对居住在书院门52号的妻儿的眷恋和思念。这个集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老人,除了三原的故居,在西安城内,还有一所于右任故居纪念馆,是他1949年去台湾之前在西安居所。
自1937年起,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和长女于之秀就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先生每次回乡也都是在这里居住。
2009年,在于右任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终于完成故居复建,落成开放为于右任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由门房、花园、厅房、厢房、上房、后院组成,属砖木结构的三进院落,是一座具有陕西关中民居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纪念馆。展馆中,先生旧物中除了西厢房里存放的几件卧室家具外,最重要的是一个深褐色的三层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旧书和于右任写给家人的书信。
地址:书院门52号
||张学良将军公馆
张学良将军公馆精巧别致的西式洋楼掩映在一片民居中,门口还竖立着“西安事变纪念馆”的牌子。
1935年9月,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甘后,即租用了刚刚竣工的金家巷5号作为自己的官邸,从此成为张学良将军公馆。院内有3栋洋楼,其中西楼为张学良住所,中楼为他的办公场所,而东楼则曾经西安事变谈判组的驻地。
1936年12月11日晚,在西二楼会议室里,张学良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宣布次日要对蒋介石发动“兵谏”的决定并做了具体行动部署。西安事变爆发后,在西楼一层的会议室厅内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可以说,这间小小的会议厅,曾经见证了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如今东楼还保持着周恩来、叶剑英等住室的原本模样。
地址:建国路69号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又称止园,1934年杨虎城主政陕西时在此修建了传统风格的二层小楼,楼的前后为花园。竣工时,为纪念杨虎城将军从豫东得胜回师,便以“紫气东来”命名为“紫园”。1936年为避免蒋介石猜疑,由书法家寇遐隶书题匾“止园”,取“止戈为武”之意。
除此之外,止园还是西安事变的策源地。1936年12月8日,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将军曾在这里秘密协商逼蒋抗日事宜。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亲临止园,与杨虎城将军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达成共识。
这座别墅现已辟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内陈设有杨虎城将军的遗物和西安事变的部分文件。
地址:青年路117号
岁月的烽烟已随历史走过
故人已去
往事,只能从那些字里行间中解读
寻访故居
追忆那些留在时代浪潮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