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推送,我们继续围绕“大学教育”谈起

昨天,单读推送了“我们期待怎样的大学”对谈活动回顾。今天的推送,我们继续围绕“大学教育”谈起。

因为疫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唐小兵不得不接受“上网课”的教学方式,这种非传统的授课形式起初给他带来了些许不安与疑虑,而随着课程的推进,他却收获了未曾预料的惊喜与信心。下面这篇文章,是唐小兵写给他在现代中国传媒与知识分子课上的文史哲大一学生的一封信,同时包含他对当代青年、大学教育的思考。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人文主义何为?

——致选修“中国现代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同学们

撰文:唐小兵

这是我在 2009 年历史系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以来,第一次萌发了想为修习这门课程的同学们写一篇结课感言,与尚未线下谋面的同学在课程事实上已经结束以后再做一次真诚的交流。新冠疫情导致散落在祖国天南地北的我们,在云端课堂和微信群每周一次相聚,本来从未上过网课的我对于直播和网上交流忐忑不安,没想到这成为我多年来最有感触的一次授课经验。直播自然是没有办法的不得已,我觉得仍旧不如面对面交流那么自然和有气氛,但直播之后的讨论、微信群的互动以及同学们精心撰写的书评,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热烈与真诚。没有什么能够打动我们,除了对于历史世界与历史人物全身心的阅读和了解,也没有什么能够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除非我们勇敢而坦率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在一个已经建立信任的知识社群里贡献出来,让思维的触角带着情感的细腻延伸到彼此的心灵腹地。

唐小兵,湖南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民国报刊史、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左翼文化与 20 世纪中国革命以及回忆录、口述史与 20 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等。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与民国相遇》《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等,作品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读书》《二十一世纪》《思想》等期刊。

我经常引用阿伦特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是一个懂得在古往今来的人、事和思想中选择他的友伴的人。我之所以面向大一的同学开设这门课程,也就是希望能够将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人借助各种方式寻求救国救民方法和安身立命之道的各种探索真实而多元地呈现给大家,所以我以1890年代到1940年代的《时务报》、《新青年》、《东方杂志》、《学衡》、《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大公报》、《申报》、《观察》等为进入历史的媒介,我讲述了自由派知识人、左翼知识人和文化保守主义知识人的精神特质与生命实践,尤其是知识人在一个天地玄黄时代对基本的人文价值的坚守,以及家国天下情怀的弥漫,都是希望同学们去共鸣、共情的,我希望同学们在一种严肃的阅读与讨论中学会一种恰当的进入历史世界的方式,并与已经消失的历史世界建立一种切身的相关性。这正如我在课上反复提及的余英时先生所言:“学历史的人,至少应该有严肃感、尊严感,对生命有严肃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历史;有严肃感的人,对他的时代,必须密切地注意,决不能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只管自己书桌上的事情,好像其他世上一切皆与我不相干一样。”我清晰地记得同学们在观看了上海电视台录制的大师系列之陈寅恪先生纪录片之后,以及在根据我的安排在 B 站观看了多年前许鞍华导演的关于左翼知识分子的电影《黄金时代》后在微信群。讨论的热烈。那一刻,我感觉一个真诚而思考的生命是可以超越时间的藩篱的,也可以跨越千沟万壑与过去的历史人物形成“灵魂的对视”。而这正是我期待于同学们的,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活在一个有历史绵延感的时间长河,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知识社群,而且这条历史长河和知识社群被灌注了充沛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学系刚刚去世的王家范教授十七年前在中北校区文史楼给我们上研究生课程“中国历史通论”时经常讲一句话:“历史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时间长河。”个体的生命就是这长河上的一朵朵浪花,前浪也好,后浪也罢,所有的浪花最终都会消散于无形,融汇入大海,隐身到地老天荒之中。

今年五四青年节时何冰在 B 站的“后浪”演讲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浪乃至后浪文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文化概念。但在我心目中,青春并不必然跟客观的年龄、身体的状态维系在一起(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已经未老先衰或者少年老成),所以也就不必因为更年轻而觉得有一种天然的傲慢资本,更不必因为青春易逝而总是活在一种伤春悲秋的情绪之中。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作为一个真诚的思考者,真正的后浪代表的是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超越,表达的是对于人世间和自然奥秘的不竭好奇心,折射的是对并不合理的固定化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意愿和能力,后浪应该意味着一种批判性的人文视野。也正因为此,像托尼朱特这样被渐冻症折磨但学术和公共写作精益求精的美国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像余英时先生、许倬云先生、王鼎钧先生这样的华人学术界和知识界的领袖,在九十多岁时仍不断地思考和写作,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后浪精神。后浪精神追寻的是对于人文世界永恒的分享精神与超越意识,既不沾沾自喜,也不顾影自怜,正是我们在课堂上读到过的李大钊所言的青春精神。

B站《后浪》宣传片

我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一直保持这一份思想的锐气和心灵的真诚,因为在你们的讨论和表达中,我看见了 20 多年前大学时代的自己,一名身处理工科大学的标准文学青年,追逐着一个虚无缥缈的文学梦,也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教学相长的喜悦。去年春天,我从美国回来半年,第一次根据系里安排开设这一门大类培养课,同样是面向大一的文史哲同学,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留下一刻钟时间讨论,但愿意举手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都是我指定的课代表觉得课堂气氛太囧而站起来“礼貌性”提问,这让我觉得非常挫败和沮丧。我曾经期待的文史哲同学济济一堂在历史世界中探索和争论的景象并未出现,我当时就在想究竟是自己作为 1980 年代新启蒙时代的“遗少”变得不合时宜了,还是 00 后的同学们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新物种”?说实话,那时候的我一度精神郁闷和焦虑,总在怀疑我还可能走进年青一代人愿意与我分享的精神世界吗?如果连每周线下面对面的课堂都无法让教学成为一种彼此期待的互动,那么这种从未见面的网课岂不变成有气无力敷衍了事的独白?没想到的是,同学们第一次在微信群关于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专业性、知识性与道德性、传统士人向现代新式知识人转型的讨论就如此让我震撼,大多数同学确实是因为对于知识分子的历史与心灵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进入个课堂,也根据我的安排充分地阅读和预习了文献和影像资料,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那次暴风骤雨般的微信群讨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思想的激荡与彼此照亮永远是最让人不能忘怀的。

作为一个关切公共文化和人文教育的教师,我一直鼓励同学们能够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陈寅恪所言,具有一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或者如华师大思勉高研院思想节的口号,“思想改变世界,人文塑造心灵”。如果没有了思想的多元碰撞和心灵的自由成长,大学还能称之为大学吗?大学还是一个值得年轻人和知识人驻足守望和不断回访的象牙塔吗?更让我感怀的是有关王鼎钧先生《关山夺路》和齐邦媛《巨流河》的那次微信群讨论,你们对历史人物的代入感,对于那一代中国人在生死流转之中对于人文价值的守护,对于历史世界中底层苦难的悲悯,甚至包括对于齐邦媛与张大飞之间圣洁而真挚的情感世界的共情,都让我明白,其实代际之间并不缺乏理解的可能,而是缺乏足够的支撑和促进理解的媒介与资源。为什么这两个距离你们的生活如此遥远的学者和作家的写作,能够让从未经历过 20 世纪的年轻一代人长久地感动?这充分地说明了只要写作保持足够的真实、真诚和开放,就能够在人类世界搭建传递温情与善意的理解之桥,也能滋养理性与智慧。我忍不住将这次微信群的讨论发给了王德威教授、许纪霖教授、王鼎钧先生和杨裕荣老师、《关山夺路》的责编饶淑荣女士等师友,他们都惊讶于这次讨论来自大一的同学。说实话,我当时很为同学们感到骄傲,这才是我们华师大的同学应有的水准和风采!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低估一代人的知识水准、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不要站在居高临下的姿态去传播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知识,应该将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与同学们共同去探索和认知世界。只有这样推心置腹,才能让彼此敞开心扉,才能让课堂成为一个知识与智慧的助燃空间,让同学们成为彼此真诚相待的同龄人。伟大的友谊都是萌发于思想的彼此启迪和情感的相互砥砺,正如我在课堂上几次引述王汎森先生《天才为何总是成群地来》所言,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激发和彼此激励有时候比教师的传授更为重要。自然,我也希望更习惯在网上互动交流的你们,能够在现实的课堂上也保持这份开放而积极的心灵,参与到与老师、同学的互动讨论之中,樱桃河畔的大学课堂不能缺少来自你们敏感而真切的声音。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我想,对于知识与学问的探索也同样如此,因此分享与互动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

《天才为何成群地来》

王汎森 著

启微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

2019-8

不容讳言,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极度焦虑的时代,甚至是冷战之后世界最分裂的时代。你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可能会经历很多你们的父辈都未曾遇到的艰辛与挑战,此前的进步主义的乐观气氛和黄金世界的未来想象,在这个巨大的天翻地覆的疫情事件中都要发生翻转,To survive 可能都成为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要让自己的生命存续并且产生健康结实的质量,更可能成为艰苦的挑战。如何与一个坏世界相处,或者说在这一个凛冬将至的幽暗时代,如王鼎钧先生人生四书中的第四册《黑暗圣经》所言:当好人遇到坏人时,该怎么办?或者就如我在最后一次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的余英时先生引用的陈寅恪先生的话语所言:在一个政治崩毁文化、私欲摧折人情的巨变时代,我们如何仍旧相信文化或者说人文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韧性而有智慧地做一个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的正派而良善的人,去推动这个社会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善意而不是变成一个以邻为壑的丛林社会?这恰恰是这个学期教授这门选修课程时时常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

我担忧伴随手机、网络成长的年轻一辈缺乏足够的思想价值资源和生命智慧去应对这个断崖式下跌的世界,在经历了这些丰饶的课堂讨论之后,我的忧心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如何在经历了黑暗、污浊和痛苦的碾压之后,仍旧相信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延续着爱与真,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仍旧是值得为之献身奋斗的?如何在对于未来世界不再有一种确定的进步期待,甚至一度幻灭,却仍旧如韦伯所言,即使持一种文化上的悲观主义,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人生与人心时,仍有一份“即使如此,不得不勇敢面对”的坦荡与果决?这些都是长久地纠缠着、困惑着我的议题,也是我希望与同学们共同研讨一起探索的问题。幸运的是,在这一个学期的课程与互动之中,我更清晰地看清了自己的路,也从同学们的发言与表达中汲取了精神的力量,同时我也相信,这样一门面向历史世界和现代中国知识人的人文课程,也给所有的同学们传递了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勇气与智慧。而这,恰恰证明了人文主义的力量,那是一种弦歌不辍赓续不绝的薪火相传,那是一种坚持生命的尊严、自由的可贵和文化的价值的信念。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国际 俄印欲签海陆空武器大单

      近期,俄罗斯官员泄露,俄印两国企图签订总额达140亿美元的刀兵大单。俄军事专家称,此次订单不单金额可观,相助项目也......

    07-22    来源:未知

    分享
  • 威华股份上半年业绩增长达预期

      近日,BP(英国石油公司)宣布与东明石化合资的BP品牌加油站亮相河北市场。 BP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为中国......

    07-25    来源:未知

    分享
  • 巴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何不能成为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五的国家。巴西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同时还拥有世界上......

    09-28    来源:未知

    分享
  • 关注 开放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海内进口展览会场馆。 进博会官网 2019年9月24日,中欧班列齐鲁号驶出济南南站,初度开往塞尔维亚。 本报记者 潘俊强......

    10-09    来源:未知

    分享
  • 格外好奇——为什么叫双麻酥?双麻酥背

      双麻酥背后的人文迁徙密码 吃到了四川犍为的双麻酥。以前只吃到过葱油酥,我很喜欢,这次吃到双麻酥,格外好奇为什么......

    03-05    来源:未知

    分享
  • 和朋友先是品了一顿“板桥宴”感受了兴

      兴化是一座由江苏省泰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出了名的鱼米之乡。同时,兴化也是江苏省历......

    04-11    来源:未知

    分享
  • 关注 美国“杀毒软件之父”欲竞选总统

      美国大亨约翰麦卡菲在一艘停泊古巴哈瓦那口岸的游艇上宣布,解决作为自在党竞选人参与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 据法新社......

    07-08    来源:未知

    分享
  • 中国高校在2019年机器人世界杯上取得佳绩

      7月7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名儿童观看机器人比赛。 2019年机器人世界杯正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

    07-08    来源:未知

    分享
  • 看点 十部门发文 支持建立工业互联网安

      公众网北京8月29日电 (栗俊彦)工信部等十一部分28日印发《增强工业互联网安然任务的统率看法》(以下简称《见地》)。......

    08-29    来源:未知

    分享
  • 最新 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本报北京10月8日电 (记者王政)财打造和信息化部揭晓的数据显示,往年18月,我国畛域以上互联网与关系服务企业(简称互......

    10-09    来源:未知

    分享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