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此前在宣传减免税收的相关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很高的门槛,比如每年企业所得税缴纳要达到百万级以上才能享受,但问题是我们中小企业很少有能达到这个门槛的,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政策只扶持了大企业,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但同样的,这笔钱对大企业来说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却是雪中送炭。”该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刚开始时也特别积极申报,但后来去办理的时候才发现,不仅要填一大堆资料,而且即便退税也只有1000元,索性我们就不做了。”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某行业协会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绵阳招商引资来的项目看上去体量大、投资大,到地方上谈一些所谓的合作,实际是把当地的资源和资金拿走,留给地方的很少或者没有,现在大家慢慢发现,还是本地的企业靠谱,因为本地的企业是要在本土扎根,外地企业觉得自己的根不在这里,拿到资金、补贴后就走了,地方很惨。
“之前某全国性知名企业要落户绵阳做一个数据中心,在和政府谈条件的时候就说绵阳不仅要给钱,还要把相关政务放到他们数据中心,这就是要政府每年还要再掏一笔钱来购买服务。另外一家知名企业当初也是要落户绵阳,和政府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政府每年给7000万元,不过后来绵阳没同意,然后这家公司就跑到别的地级市合作了。”该行业协会会长说,其实很多外地知名公司落到地方,也就是三五个人组建一个营销团队,冠以各类研发中心的名义注册一个个的子公司,主要是为了做政府业务,甚至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价更高,看起来税收等都留在当地,但实际上政府给他们的更多。
“外地的企业来赚了钱,而政府也能在写报告或者宣传时多两句漂亮话,但却挤压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该会长说,“事实上,真正贡献税收的都是中小企业,虽然一家税收少,但整体体量大,本土企业才是最忠诚的。”
“去年绵阳召开了相关会议,提出了23条扶持民营经济的一系列举措,效果要后期才能慢慢体现,不可能立竿见影。”上述行业协会会长说。而记者在走访绵阳多个产业园区时也发现,当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发展也是花了不少心血,多数产业园内对创业团队提供多年的免费入住办公和孵化服务。
经济副中心危局
重招商、轻落地的恶性循环,外加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致使绵阳经济发展难以得到有效改变。同时,绵阳也与新一线城市成都的差距越来越远,而与其他此前落后于绵阳的兄弟城市差距却越来越近。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303.82亿元,而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53万亿元,成都是绵阳的6.7倍,而在20年前,二者之间的差距仅为3.6倍。与新一线城市成都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的同时,后起之秀却越追越紧。
2018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仅比四川省内排名第三的德阳市高出80亿元,而在2017年两者的差距则在114亿元以上。在争做四川经济副中心的道路上,德阳、宜宾、南充、泸州、南充、达州及乐山,与绵阳分庭抗礼的局面也愈加明显。
《华西都市报》此前报道指出,“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根本不是“七城”竞争四川经济副中心之事,而是绵阳“第二城”之危。
报道还表示,和成都相比的差距,固然受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仅依赖“长虹”“九州”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企业支撑全市经济命脉,让昔日的“骄傲”和“荣耀”,变成了如今的尴尬和无奈。
绵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830.42亿元、2074.75亿元、2303.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9.1%、9.0%,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15.3∶49.0∶35.7、14.1∶40.4∶45.5、13.1∶40.3∶46.6。
而三年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15.75亿元、1269.53亿元、1352.17亿元,增速分别为8.6%、9.4%、9.1%,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1.0%、61.2%、58.7%,虽然体量在增长,但增速和占总经济体量有下滑趋势。
此外,记者梳理绵阳市2016~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数据显示,绵阳市三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07.62亿元、110.59亿元、124.54亿元,分别增长8.03%、8.02%、12.62%,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63.84亿元、66.87亿元、78.62亿。而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为59.96亿元(其中:国土方面收入55.32亿元)、80.01亿元(其中:国土方面收入74.3亿元)、196.64亿元(其中:国土方面收入161.24亿元)。也就是说,绵阳财政收入增长更多依赖土地财政,其中2018年国土方面收入是2017年的2.17倍。
06-13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3 来源:未知
03-26 来源:未知
04-03 来源:未知
03-18 来源:未知
03-20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