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作为一家占上海市生活垃圾总处置能力近80%的专业企业,上海环境的垃圾处理能力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1.7亿元可转债的成功发行,令上海环境站上垃圾分类的“风口”,健康而可持续地发展。
根据可转债募集资金说明书,上海环境拟募投的松江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等项目,高度契合上海市垃圾分类制度推进的相关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环境能及时“储能”,为这波行业发展蓄力,得益于公司在上海市场深耕多年的积累。
“目前,公司新项目储备充足,即将进入投资建设的密集期。”据上海环境总裁王家樑介绍,若本次募投项目投产,将优化公司业务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募资21亿元加码垃圾焚烧等主业
上海环境成立于2004年6月,2017年3月31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是国内固废行业起步最早的专业环保企业之一。
上月底,公司控股股东上海城投集团委托上海环境建设和运营的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宣布正式启用。据悉,老港二期项目配置8条750吨/日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设置3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全部马力开足后,日均处理垃圾量可达6000吨。
老港二期的垃圾焚烧,不仅规模扩大,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据公司介绍,每份垃圾进入老港二期进行充分焚烧后,残余炉渣只有原重量的15%至20%。炉渣还可以再进行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建材原料等。此外,热能回收最高可达26%,而全球平均标准最高为20%。
老港一期、二期工程的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每年300万吨,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一,焚烧发电量每年近15亿千瓦时,为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充分“增能”。
除了深耕上海市场,拥有本地近80%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市场份额及上海松江、崇明生活垃圾焚烧二期等郊区扩建项目之外,上海环境还积极在全国范围拓展业务,已在成都、青岛、威海、漳州、南京和洛阳等地建成投运了多个生活垃圾焚烧示范性标杆项目,在建的太原、晋中、文登、蒙城、金华、新昌、成都、福州、威海二期和漳州二期等也将陆续建成投产。
在此次资本市场追逐垃圾分类“风口”的热潮中,上海环境的高“出镜率”,其逻辑就在于垃圾分类的关键词——“干湿分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在餐饮方面的消费与日俱增,带来了厨余、餐厨等湿垃圾的迅速增长。王家樑告诉记者,在较快增长的各类城市生活垃圾中,以厨余垃圾、餐饮垃圾、废弃食用油脂垃圾为代表的湿垃圾占据一半以上。在处置能力上,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湿垃圾处理设施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处置的重要保障。
从技术来看,无论是采用焚烧模式还是填埋模式,含水量高达近六成的湿垃圾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混烧湿垃圾不仅不利于资源化利用,而且其水分将使得垃圾热值降低,容易导致焚烧炉运营不稳、氯离子增高、毒性增加等,对进一步控制或降低污染物排放有所不利。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30 来源:未知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