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发福赖代谢 深圳科学家首次揭示全生命周期代谢规律

1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约翰·罗杰·斯彼克曼团队联合多个国际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准确测量了人类从出生到老年的代谢率的高峰和低谷,首次揭示了全生命周期的代谢规律。(来源:科技日报)
七夕中国航天文创首发太空玫瑰 花期比普通花长1倍

13日,中国农历七夕节前,中国航天文创推出了一份来自银河的浪漫礼物——太空玫瑰。玫瑰种子于2002年搭载神舟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先后经过多代选育、克隆技术繁殖,最终培育出新型太空玫瑰。经过太空育种之后,该种玫瑰花期可长达1-2月,能达到普通鲜切花花期的2倍。
俄罗斯海岸捕获热带鱼 渔夫:20年来首次

由于气候变暖,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气温达到33摄氏度,出现了热带岛屿的气候特征。近日,当地渔夫捕获一条一般只在热带纬度出现的鱼,这条鱼周身闪亮,具有明显的热带鱼特征。渔夫表示,这是他20年来首次在当地发现热带鱼。(来源:央视网)
研究揭示流水噪音塑造两栖类鸣声信号进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生项目组以蛙科和蟾蜍科的105个物种为对象,整合多种方法,探究了具有高强度噪音特征的湍流环境对动物鸣声信号进化的影响,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来源:中国科学报)
太阳系“考古”新线索 科学家揭示司理星族群小行星“容颜”

8月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该台季江徽课题组基于空间红外望远镜WISE/NEOWISE对司理星族群小行星的观测数据,揭示其热物理特性,推测这些小行星表面存在非常细小的颗粒。这一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土星内部确有巨大弥漫核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16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科学家的深入分析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土星有一个缺乏清晰边界的弥漫核,核的大小一直延伸至土星半径的约60%。此次研究是对土星内部结构的全新认知,也是对标准行星形成模型的一次挑战,同时也对土星的形成历史提供了新的、关键性的约束。(来源:科技日报)
祝融号”火星车运行90个火星日 累计行驶889米
据国家航天局最新消息,截至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已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累计行驶889米,所有科学载荷开机探测,共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执行第二次出舱活动。自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圆满完成了货运飞船物资转移、天和核心舱组合体管理、大机械臂操作等工作;开展了首次出舱活动和舱外操作试验,以及多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任务,达到了阶段性工作目标。(来源:科技日报)
中俄两国首座跨江铁路大桥在同江铺轨贯通

8月17日9时58分,中俄两国首座跨江铁路大桥——同江中俄黑龙江铁路大桥实现铺轨贯通。大桥的建成,将新增一条我国对俄铁路运输通道,开辟一条西通欧洲的全新欧亚联运大通道。通车后,黑龙江经同江至莫斯科的铁路运距较绥芬河口岸缩短809公里,节省运输时间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