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在心理及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遵从性特征。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受众与科技新闻报道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另一方面则是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高度依赖和对科技的迷信。这种遵从性对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具有正面效应,但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科技新闻传播者应该做好“把关人”,以尽可能地规避负面效应。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目的和归宿,是新闻传播价值得以实现的最终环节,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决定着具体的新闻接受习惯和行为,从而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科技新闻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意义重大
1 科技新闻受众的遵从性接受心理
受众是一个复杂、多样和多变的群体,他们接受新闻的行为往往表现出两种相对立的特征。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接受新闻时非常主动、自由,接不接受,什么时候接受和接受什么,可以不受任何强制性限制,完全表现出自我愿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在接受新闻时很被动,新闻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没有自我判断力。
这种现象在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受众接受科技新闻,除了具有很明显的选择性特征外,往往对科技新闻的内容本身表现出很高的信任度,其接受是一种遵从性的行为,只要科技新闻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实践什么,尤其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似乎无所不能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迷信科技的力量,而从新闻媒介中得知的科技信息成为他们决策的基本依据。
2受众遵从性接受心理的原因
2.1受众的认知落差是内在根源
科技新闻天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科技新闻关注科学技术领域,传播的是科学技术信息,并主要以科技专家作为报道客体,科学技术信息专业性极强,科技信息中的某个原理、某项成果,往往只有本领域内的专家才能真正知晓,即便在科技界,也有“隔行如隔山”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信息对于非本行业内的人士来说是相对封闭、内向的。
而另一面,科技新闻的受众总体上是低科学素养的群体。2010年中国科协针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第八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 3.27%,其中,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只有 14.67%,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仅为 9.75%。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科技新闻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环境越来越高科技化,传播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受众总体上还只是低科技素养的群体,他们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认知的水平有限。即使是专家型、知识型受众,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也多限于本专业领域。
从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来看,“新闻接受”属于精神接受活动的一种,主要包括权威接受、审美接受和传播接受,就是接受主体(受众)因其需要,据其知识、经验、情感,对外来的新闻信息的反应、选择、加工、整合、内化、外化、践行的连续认识、反应过程。[1]在具体的科技新闻接受过程中,多数受众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经验,受制于有限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性极强的科技信息间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处于认知劣势。这导致受众无力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对科技信息做出独立的理性判断和反应,不得不服从于科技“权威”,依赖科技专家和新闻媒介对科技信息的解释,遵从性地接受科技新闻。
新闻媒体是科技新闻信息的传播主体,是科技信息和受众间的桥梁和纽带,充当着科技新闻信息的“把关人”。科技新闻工作者,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尽可能地规避受众遵从性接受的负效应。
首先,增强“把关”意识。科技新闻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树立正确的报道原则。科技新闻传播者最应该破除科技迷信,对科技要有理性的态度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报道原则。只有在正确报道原则的指导下,报道者才会客观、公正、准确地对待各种科技事件,而错误的报道原则,报道者往往在报道之初就犯错误,歪曲报道对象,背离科技发展规律,导致错误的导向,带来不良后果。科技新闻传播者对科技新闻传播的责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增强对科技新闻信息的“把关”意识,为受众把好关。
其次,增强“把关”能力。科技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勤炼相关领域科技知识功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科技新闻传播者可以不是专家,但必须是“知情人”,应当成为科学技术强烈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只有不断提升相关领域科技知识水平,培养起对科技信息的理性判断力,提升科学素养,才能增强“把关”科技信息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科技新闻报道中的错误,降低受众接受科技新闻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