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普及。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出席国际学术论坛发表演讲等传播活动,大都停留在“小众”范围。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报道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但是中国媒体在这一领域的对外传播整体上还比较薄弱。
为提升科技资讯的传播效率,科技日报社从 2016 年起开始布局,在与几家外媒签
订“一对一”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于2018 年9 月20 日正式发起成立“国际科技传播联盟”
(IUSTC, 以下简称“联盟”)。15联盟目前正式成员单位共 12 家,包括外国媒体、知名智库和国际组织,如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美国美通社、日本科学技术促进机构、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乌克兰《政府信使报》、老挝《万象时报》、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公司、国际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等。联盟章程在宗旨中明确: “构建全球最新科技资讯的交流与发布平台,为促进国际间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媒体应尽的责任。”16联盟成立后,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助力树立中国科技创新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基于前期的良好沟通和稿件互换的有效合作,中国科技抗疫故事的传播也行稳致远。对外传播的多语种文章,平均转载媒体和网站数量保持在 500 家以上,平均单篇全球潜在受众超过 1.5 亿人。以《病毒溯源应全球“联合作战”--专访日本国立长崎大学病毒学家北里海雄》为例,文章除了英文版,还在联盟会员单位的帮助下,被编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等多语种版本,48 小时内被全球 635 家媒体选用,潜在受众达到 3.43 亿;文章被美国美联社17、《市场观察》和英国《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选用,并引起美欧等多国媒体关注,西班牙一家媒体主动联络科技日报社要求转载该文。18
科技抗疫与全球疫情的发展,给科技日报社对外传播事业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2020 年 4 月中旬,科技日报社旗下“中国科技网”上线了英文频道,将自联盟成立以来在该平台推送的原创英文稿件集中发布。此外,作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的理事单位19,科技日报社的这批抗疫原创报道也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视野。
从客观效果上讲,疫情背景下的第一波中国科技抗疫故事内容专业、富于理性, 为精准送达提供了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科技传播平台的深耕与积累,保证了传播渠道的通畅,信息得以顺利分享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科技抗疫报道实践, 也有望推动中国科技新闻对外传播体系的长远建设。
四、发挥科技新闻客观理性优势进行舆论引导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最终都能跨越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的藩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科技新闻特别是国际科技合作、硬科技成果等在对外传播资讯落地外媒时,拥有先天“免检”的特质和优势。提高对外传播到达率、对冲国际舆论偏见,是中国抗疫对外传播的共同要求。
科技日报社本轮科技抗疫报道对外传播之所以取得不俗的效果,一方面基于联盟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守的章程约定:“联盟充分尊重各国的法律、法规。会员单位间交流合作不涉及政治、外交等问题,资讯互换不涉及经济利益。”20联盟成员间此前建立的互信关系,使抗疫采访报道得到各媒体智库的帮助,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高效“落地” 到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资讯网络媒体。另一方面,瞬息万变的国际舆论形势提供了有的放矢的舆论斗争舞台。在针对污名化中国的舆论阻击战中,对科学问题的专业化报道,又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得力武器。其优势在于科学、理性、客观,与隔空对喊等煽动性的舆论战策略相比,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也更具有历史维度上的话语权掌控能力。
06-13 来源:未知
01-30 来源:网络整理
03-27 来源:未知
04-19 来源:网络整理
08-12 来源:网络整理
02-06 来源:未知
07-26 来源:网络整理
03-22 来源:未知
03-27 来源:未知
06-02 来源:未知